關於《私人戰爭》,你會想了解的5件事!
《私人戰爭》(A Private War)這部帶有傳記及戰爭題材的電影,主要根據美國戰地記者瑪麗科爾文的故事改編,「獨眼女俠」是她的特徵,30多來,她揭露來自全球各地戰爭、內戰,最前線的消息與真相,曾協助拯救不少受戰爭波及的平民、難民,2012年2月22日不幸在敘利亞內戰中,與同行的法籍攝影記者雷米歐赫利克遭轟炸身亡。
美國紀錄片導演馬修海涅曼將瑪麗科爾文人生最後十年的故事,改編拍成劇情片,關於《私人戰爭》瑪麗科爾文的真實故事及電影相關資料,愛德華以下提供5點,供讀者在觀影前或觀影後,皆可閱讀參考。
1.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
《私人戰爭》的片名主要取自於作家瑪麗布倫納發表「瑪麗科爾文的私人戰爭」(Marie Colvin’s Private War)一文,導演馬修海涅曼看了之後深受啟發與感動,決定拍出瑪麗科爾文這位戰地記者的傳奇故事。
195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的瑪麗科爾文,耶魯大學畢業後即擔任記者工作;1986年是她記者生涯的轉折,因擔任報館駐中東特派員,開啟了她戰地記者的人生。而後利比亞內戰、斯里蘭卡內戰、伊拉克戰爭及敘利亞內戰,都有她在第一線的身影。
2001年,她因採訪斯里蘭卡內戰,遭到政府軍榴彈炮襲擊,失去了左眼視力,而後戴了眼罩,「獨眼眼罩」後來也成了她在戰地勇於報導真相的標誌。此次的採訪,她還被扣押拘留10小時,導致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為何瑪麗科爾文如此熱衷自己的戰地記者工作,除了她富有新聞從業人員的正義執著,她想告訴世人,戰爭的真相與人性,她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戰爭證人」。
2.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折磨
瑪麗科爾文在斯里蘭卡內戰後,飽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的折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指人歷經戰爭、不愉快的經驗、災害等引發的精神疾病,而戰爭中悲慘的記憶與傷痛,有時很難忘去,過去美國不少到中東、阿富汗服役的軍人,回國不少都患有此症。
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帶來的傷害,在2016年電影《美國狙擊手》中亦有詳細刻畫,可參考閱讀:【影評】《美國狙擊手》:戰爭後的心理創傷,神槍手也難防
3.羅莎蒙派克詮釋當代最偉大的戰地記者
羅莎蒙派克在2014年《控制》展露驚人的演技後,接連幾部主演的電影《恩德培行動》、都與戰爭、《高壓行動》戰地題材有關,而此次《私人戰爭》一樣是此題材,她飾演「獨眼女俠」瑪麗科爾文,精湛呈現角色的信念,甚至模仿身行維妙維肖,已為她再次贏得不少影展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此次《私人戰爭》的重要配角之一是「格雷總裁」傑米道南,他飾演故事中另一真實人物攝影記者保羅康羅伊,蓄鬍扮相,也有別以往的演出。
4.哪些真實?哪些虛構?
由於導演是拍紀錄片出身,他首部的劇情長片,有不少畫面仍要真實感。為求戰爭場面的真實性,劇組特別至中東,實景拍攝戰爭場面,而導演想法也很特別,在劇中難民的畫面及演員,並非找專業的演員或臨時演員,而是當地真實飽受戰火摧殘的難民演出,似乎呼應著劇中主角瑪麗科爾文的精神,為難民向全世界發聲。
而虛構比較大的部分是史丹利圖奇飾演瑪麗科爾文男友的角色,帶進了一些主角的感情生活,事實上,瑪麗科爾文有兩段婚姻,但因工作的關係,兩段婚姻都以離婚收場。
5.從「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
「阿拉伯之春」是網路、媒體統稱的「阿拉伯的覺醒」,即2010年後,北非及西亞阿拉伯世界,引發民主、經濟一連串的革命浪潮,後來2011年突尼西亞實現民主,但其他國家大都陷入內戰及動亂中,影響至今仍未平息,而瑪麗科爾文最後戰地的報導身影,也與此議題有關。
至今阿拉伯世界,多處未平息的革命,演變成「阿拉伯之冬」,即抗議活動變成大規模的動盪,包括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趁勢而入、敘利亞內戰起(瑪麗科爾文即喪命於此)、埃及西奈半島動亂、葉門內戰等,更危急西方社會及歐洲的有恐怖襲擊、難民危機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