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山城》的故事,是朝鮮歷史難堪的一頁。1636年,清朝皇帝皇太極命多爾袞率兵攻打朝鮮,不到12天就直抵朝鮮京城漢陽城,朝鮮仁祖與大臣們,出走至南漢山城避難,被圍困數月後,仁祖出城前往漢江東岸向皇太極投降。《南漢山城》是歷史劇,但不是哭訴亡國恨,而是刻畫被困在城內,朝鮮降與不降的困窘。
戰爭落敗的一方,總是要接受不平等的對待。當時的朝鮮原與明朝結交,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但朝鮮保有自己的獨立自治權,後金努爾哈赤崛起後,再到皇太極稱帝,統治版圖迅速擴展,此時,朝鮮仍保持與明朝的關係,引起皇太極不滿,於是發兵攻打。戰敗的朝鮮,成了清朝的藩屬國,屈服清朝的統治,有數十萬的朝鮮人對迫為奴,押至瀋陽市場當奴隸販賣。
《南漢山城》電影一開始,即呈現對此戰爭的兩種態度,一個是主和派大臣崔明吉(李秉憲飾演)的投降,另一個是主戰派大臣金相憲(金允錫亦譯金倫奭飾演)的不能苟活,要有尊嚴的一戰,大臣金相憲有極強烈的國族主義,對不忠於朝鮮者,痛恨至極,出場他對松花江畔的老翁下手,只因老翁亦協助清兵渡江。只是在戰亂時,人民才是無辜,他們只求溫飽、苟活,劇中一條副線,描述鐵匠兄弟被迫從軍也是如此。
崔明吉求降苟活,獻策仁祖(朴海日飾演)的想法,就是可恥不愛國嗎?是的(這裡人物角色應是虛構),假設如果後世史家未替他的做法及動機書寫,甚至求證他並非為己想貪榮華,八成被史家列為走狗、奸臣。要當降臣也很為難,他必須在滿朝大臣不恥他的投降心態,與所有人為敵。
崔明吉之所想降求和,是他看到了這場戰爭,朝鮮根本無法戰勝,而戰爭無辜的軍民傷亡,在寒冬凍死、餓死,他憐憫底層的百姓,畢竟談判時,他感到清帝要的是面子,以及要脅朝鮮皇太子做人質,朝鮮需臣服當藩屬國的要求,即可換取太平,在他奔走下,他覺得求和的機會大,不需交惡,即可結束戰爭。他在活路與死路裡,想為軍民選活路,因為只有活著的人,才有新路可繼續走下去。
但城中主戰派卻以恥辱的國族情結,不惜一戰,力保朝鮮。城中主戰派又有兩種,一種是以禁衛軍大臣為首,搞不清敵人實力,過於高估自己的實力,作戰亦未有策略,無腦一搏,結果搞得敗退傷亡慘重。
另一種是大臣金相憲的忠臣思維,他不事二君,主戰是為朝鮮尊嚴,可以說他不知變通,但他卻是愛國的忠君之士,只是他把國族看太重,不知民心只求平安不打仗的生活,後來,他帶著虧欠,面對老翁所留下的孫女,但仁祖求降出城,他有尊嚴的自縊殉國。
2017年,愛德華看了這幾部韓國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包括:《軍艦島》、《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等,並沒有把敵對的過錯,完全推給外人,而是檢討自身的民族性、自己人的過錯,這樣的角度,批判自己,並不容易。《南漢山城》一樣看到了仁祖的矛盾無能、朝中大臣們的腐敗,沒有策略不知如何守城等。
看《南漢山城》時,可對朝鮮李氏王朝有些了解,電影中清朝入侵,當時朝鮮在位的仁祖,並非末代帝王,真正的末代是1910年被日本吞併的朝鮮。而當時避難的南漢山城,位於首爾東南方約25公里處,在2014年6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韓國著名的觀光景點,保留著17世紀朝鮮的山城建築風貌及布局。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