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銀翼殺手2049》:想要「做人」的複製人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在丹尼維勒納夫執導下,是一部成功的續集作品,風格延續前作的迷幻,而且場景更有空靈孤寂感,電影的敘事核心,更是緊扣35年前雷利史考特《銀翼殺手》的命題,「怎樣才算是『人』?『生命」到底又是什麼?」,從複製人這個被人類發明的人種,探索成為人的條件及生存價值。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在丹尼維勒納夫執導下,是一部成功的續集作品,風格延續前作的迷幻,而且場景更有空靈孤寂感,電影的敘事核心,更是緊扣35年前雷利史考特《銀翼殺手》的命題,「怎樣才算是『人』?『生命」到底又是什麼?」,從複製人這個被人類發明的人種,探索成為人的條件及生存價值。
《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電影在相隔35年後推出,故事接續《銀翼殺手》30年後的洛杉磯未來世界。許多人未看過1982年的院線版,即使後來2007年,雷利史考特再推出最終剪輯版(距此次續集也相隔了10年),應該還是有不少人未看過,那如果都未看過前作,該如何看懂續集《銀翼殺手2049》?
《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在1982年上映時,票房並不理想,但卻是導演雷利史考特,繼1979年《異形》後,另一部重要的科幻電影作品,兩部電影的命題方向,都圍繞著他一直感興趣的複製人(生化人)「人性」與「生命」倫理、道德問題,《異形》著重在誰創造了生命的辯證思考,《銀翼殺手》則著重在複製人的情感意識探討。
《母親!》(Mother!)這部電影有點評價兩極,在美國上映票房不盡理想,雖然演員都是金獎組合,但前衛獨特的敘事手法,隱喻難解的超現實寓言,劇情並不是所有觀影的人都能懂,愛德華承認自己也是看得一知半解,從電影一開場,演到中場,心中就有一堆問號。但隨著散場,心中的一堆問號,又慢慢轉為驚歎號,就像片名加入「!」(驚歎號)的含意,有不少衝擊。
2017年《羅根》是「金鋼狼系列電影」的最終章,也是《X戰警》外傳電影評價極高的一部,因《羅根》的成功,使得福斯影業(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後續在製作《X戰警》衍生電影的計畫深具信心。不過,近日美國有媒體,問道福斯高層,未來會不會重新啟動製作《金鋼狼》的電影?
《金牌特務2》即《金牌特務:機密對決》(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這次續集電影依舊娛樂性十足,有創意的動作場面、風趣的對話橋段,不時也有幽默白目的喜劇表演型式,尤其歌手艾爾頓強客串,自己演自己,不少笑梗,強叔應該過足戲癮。但為何爛番茄影評網新鮮度開盤不太理想,而且僅在54%上下徘徊?
《金牌特務:機密對決》成為2017年讓人期待的續集電影之一,不是沒有原因的,2015年《金牌特務》推出時,票房、口碑均有好評,華麗時尚的紳士風,顛覆過往的特務電影,充滿觀影樂趣。不過續集的計畫,一直到了2016…
《愛情昏迷中》(The Big Sick)是小品的愛情電影,句中台詞不少,男女主角初步相識,就開始不停拌嘴,讓愛德華觀影一時有《愛在黎明破曉時》異國戀版的感覺,不過這齣劇的男女主角,比較偏向鬥嘴講反話,而電影裡…
應該中國內地很少有導演,不把抗戰歷史的電影,拍得慷慨激昂,尤其近年中國對日本的抗日情結。香港導演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雖仍以中國為主要電影市場,但卻不走此套路來討好觀眾,她以「東江縱隊生死大營救」的抗戰事件為敘事題材,並以香港傳奇的抗戰人物「方姑」、「劉黑仔」為故事主人翁,電影沒有戰爭、槍戰的大場面,也沒有太多血海深仇與悲痛憤慨,只有群眾視角的平民訴說,是文藝色彩濃厚的抗戰電影。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以1980年5月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光州事件)前夕為背景,加上德國記者尤爾根辛茲彼得冒死報導真相的故事原型,搭配經歷此事件的無名英雄,以小人物的視角陳述了韓國近代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在看《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了解近代韓國歷史及「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的事件始末,會對電影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