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意外》:慈悲的寬恕,為仇恨解脫

【影評】《意外》:慈悲的寬恕,為仇恨解脫

《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是金獎編劇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的作品,雖然帶點黑色喜劇的詼諧,但故事深入有省思,三塊廣告看板引發的衝突糾葛,每個重要角色背後都有沉重的過往,沒有人是壞心腸的壞人,但想做好人也不容易。《意外》電影最後採開放性結局,已暗示角色可能轉變的弦外之音,因為他們經歷了憤怒招致一連串的仇恨對立過程,唯有接受已逝的過往,放下憤怒,才能停止仇恨的循環。

閱讀全文【影評】《意外》:慈悲的寬恕,為仇恨解脫

【影評】《15:17巴黎列車》:勇氣,只是來自一瞬間的閃念?

【影評】《15:17巴黎列車》:勇氣,只是來自一瞬間的閃念?

《15:17 巴黎列車》(The 15:17 to Paris)劇情取自2015年發生的「大力士高速列車槍擊案」恐攻真實事件,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演員則是當時三個挺身制止嫌犯的主角山德勒、史東和斯卡拉托斯,以本人的身份親自演出,重現角色發生的事件當下,所做出的應變與處理反應。在編導上,克林伊斯威特大膽捨棄一些情節推進,減少角色情緒性的營造。

閱讀全文【影評】《15:17巴黎列車》:勇氣,只是來自一瞬間的閃念?

「2018台北國際書展」有什麼特色?

「2018台北國際書展」有什麼特色?

「2018台北國際書展」在2月6日開幕,愛德華除了是影評的身分外,其實本業長期是媒體出版界的一員,這次在書展前一星期就上網報名填寫專業換證,到了世貿一館現場,用已申請到的QR Code及名片換證,即可在第一天下午3點前,還未開放一般民眾入場,先行以專業人士證參觀。今年的書展申請證件,比往年科技些,不用再現場寫報名表,排隊換證,省去了一些等待的時間。

閱讀全文「2018台北國際書展」有什麼特色?

【影評】《決勝女王》:把撲克牌遊戲,當成人生策略的贏家哲學

【影評】《決勝女王》:把撲克牌遊戲,當成人生策略的贏家哲學

《決勝女王》(Molly's Game)是金獎編劇艾倫索金首次執導的電影作品,電影改編撲克牌女王茉莉布魯的奇特人生際遇及真實故事。潔西卡崔絲坦飾演茉莉布魯,從20多歲演到35歲,原本曾有機會代表美國參與冬季奧運的滑雪選手,在選拔資格賽中,不幸比賽中發生意外而受傷,隨後結束了運動生涯,到洛杉磯找工作發展,一次在夜店打工中,認識了一個常客,並做他的業務助理,未想到工作內容竟有協助他籌設私人賭局,經營地下流動賭場,這也意外開啟茉莉打進上流權貴的博弈人生。

閱讀全文【影評】《決勝女王》:把撲克牌遊戲,當成人生策略的贏家哲學

【影評】《金爆內幕》:詐騙包裝夢想的自圓其說?

【影評】《金爆內幕》:詐騙包裝夢想的自圓其說?

《金爆內幕》(Gold)算是一部逐夢、實踐夢想的勵志電影?電影衍生改編至1997年加拿大多倫多股票交易所的「Bre-X崩盤事件」,這家打著礦業公司名號,藉著發布開採巨大金礦的消息,將股票市值炒到千倍,後來被揭穿為造假,股票一夕崩盤,最後倒閉,這個炒股的詐騙投資公司,坑殺無數投資人。電影在2017年1月27日全球發行時,因涉及敏感的法律問題,製片人否認電影的故事與「Bre-X」故事有關連。

閱讀全文【影評】《金爆內幕》:詐騙包裝夢想的自圓其說?

【影評】《水底情深》:畸戀映照出人性的醜惡

【影評】《水底情深》:畸戀映照出人性的醜惡

《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不只奇幻,更充滿魔幻,是一部看似童話設定,又帶有現實寓意的電影故事。對鬼怪情有獨鍾的導演吉勒摩戴托羅,用水的形狀、水底生物做發想,搭上1960年代冷戰時期的背景,藉由人與人魚的畸戀,對比人間的醜惡人性,還有當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情感、階級及歧視等問題,當然這些因子,回到現今社會,人性的對立,醜惡的一面仍然存在,《水底情深》電影讓人有不少省思。

閱讀全文【影評】《水底情深》:畸戀映照出人性的醜惡

【影評】《縮小人生》:中年危機的不知所措

【影評】《縮小人生》:中年危機的不知所措

先前看《縮小人生》(Downsizing)預告時,被十分有創意的構想所吸引,電影將人類等比縮小到只有5吋(約12.7公分)的身高,就可進入另個比原來世界更好的人間天堂居住。除此在預告中有不少喜劇式的嘲諷,一個中年男子保羅(麥特戴蒙飾演)做完縮小手術後,妻子(克莉絲汀薇格飾演)竟臨陣脫逃,保羅只能在這個縮小世界找尋自己的人生……。預告是精彩的,讓愛德華有想觀影的動機,不過當看完電影後,似乎有那麼不符原本的期待了,難道是電影不好看嗎?

閱讀全文【影評】《縮小人生》:中年危機的不知所措

【影評】《老娘叫譚雅》:被一群豬隊友搞砸的滑冰人生

【影評】《老娘叫譚雅》:被一群豬隊友搞砸的滑冰人生

《老娘叫譚雅》(I, Tonya)電影以偽紀錄片的方式,描述美國前花式滑冰選手譚雅哈丁的人生故事,劇情以她在1994年「襲擊克里根事件」為主軸改編,看似誇張的黑色喜劇故事,但真實譚雅哈丁的滑冰人生故事,才更充滿著戲劇性,尤其1994年冬季奧運前夕,這段時間發生的事,在當時新聞接二連三的延續發展,情節還真不輸八點檔肥皂劇的瞎扯。

閱讀全文【影評】《老娘叫譚雅》:被一群豬隊友搞砸的滑冰人生

【影評】《移動迷宮:死亡解藥》:奔跑的「兄弟情」終章

【影評】《移動迷宮:死亡解藥》:奔跑的「兄弟情」終章

《移動迷宮:死亡解藥》(Maze Runner: The Death Cure)是「移動迷宮系列電影」的最終章,要不是2016年3月狄倫歐布萊恩拍此部電影,遭車子碾過,身受重傷,導致上映日期延至2018年1月,否則從2014年9月開始的《移動迷宮》,接著在2015年上映續集《移動迷宮:焦土試煉》,到原定2017年2月上映的《移動迷宮:死亡解藥》,只花3年多的時間,就緊湊完成三部曲的系列作品。

閱讀全文【影評】《移動迷宮:死亡解藥》:奔跑的「兄弟情」終章

【影評】《解憂雜貨店》華語版:青春的迷惘與重生

【影評】《解憂雜貨店》華語版:青春的迷惘與重生

看過《解憂雜貨店》原著,再看過《解憂雜貨店》電影版,是否還意猶未盡?《解憂雜貨店》華語版一樣改編自推理大師東野圭吾的原著,劇情調整為中國的時空背景及90年代的人物,但仍保有原著的精神,不過如果與日本版相較,華語版比較偏向青春勵志,尤其在鼓舞追夢及努力實踐的過程上,加了不少激勵感。

閱讀全文【影評】《解憂雜貨店》華語版:青春的迷惘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