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愛情沒有永遠,下輩子約定是一種希望?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2018年台灣電影市場的票房驚喜,上映不到一個月,票房突破2.2億台幣,成了年度國片票房冠軍。這部電影改編自韓國《最悲傷的故事》,有相當虐心的愛情故事題材,相信不少人到戲院是紅著眼睛出來。愛德華在關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你會想了解的5件事!一文已有分析電影成功的原因,至於台版與韓版有哪些差異,也可閱讀:【影評】《最悲傷的故事》:真愛是什麼?
接著愛德華再來探討劇中設定的愛情觀,當然不是吐嘈說劇中的愛情觀不切實際,而是戲劇有戲劇性的做法,而現實對愛情的看待,應也有另一種正面的想法。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結局是淒美帶著唯美的手法,劉以豪飾演的張哲凱(K)與陳意涵飾演的宋媛媛(Cream),從高中的相識相戀,卻因K罹患遺傳的白血症,在生命的倒數,希望自己離開,Cream能找到另一個幸福,嫁給健康的好男人,只是這一切,K罹癌的祕密,Cream早已知道,也是配合他的遺願,只是當Cream嫁給佑賢(張書豪飾演)不久,Cream對佑賢坦承自己的情感,留下錄音筆的內容,告訴佑賢,她們兩人的經過。
最後鏡頭在照相機的倒數聲下,Cream陪著K離去,而Cream為何這麼做?因為她要去找K,約定她對K說的「下輩子」。當Cream討厭「永遠」與Bonnie(吳映潔飾演)大吵時,再知道K的病事後,更不喜歡「永遠」兩字,她認為只要一個人離開,就不可能「永遠」,而下輩子代表著希望,也是個約定,如果一個人不在了,下輩子還可見面。
電影更從韓版中,男女主角的經典對話,「如果還有來生,你想做什麼?」,「除了做人,什麼都行。戒指,眼鏡,床,日記。」,「下輩子做這些東西?有什麼意思?」,「你可以把我買回去,在你身邊永遠都有意思。」再延伸「下輩子」的愛情想法。
只是愛情真沒有永遠?是的,很現實又不浪漫的說法是,天長地久的守候是一種想像式的永遠,對一個情人說,「永遠愛你」,代表一種浪漫?還是甜蜜的誓言,或是哄騙的謊言?都得視情人的心而定。而「下輩子」說實在的,有時也得視情人的心態而定,當然說出「下輩子」,有時代表著一種希望能圓滿心境,如同《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Cream的情境。
但難道愛情不是永遠,就得是下輩子嗎?這當然是兩人相愛,期待不分離的想法,讓愛能一直下去,彼此能在對方身旁,不管永遠或下輩子,其實都算是對兩人相愛時間的期許。
對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K的決定,如以現實生活的建議,K應該要更勇敢些,勇敢說出心中的愛,而非搞成兩人停留在LINE上,無法真心說出口的表白。而愛情最美的時光,不是「永遠」也不是「下輩子」,而是兩人在一起相處的日子,不管時間長短,都要珍惜,即使相愛的伴侶,也可能有一方會因生命告終而先離開,這是生命的殘酷與現實,所以,把握最真實的當下,好好深愛著對方,才是對的。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