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日落之前》:終老前的人生該怎麼過?
《日落之前》紀錄片,是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出品,繼《被遺忘的時光》、《長情的告白》兩部作品之後,再推出的一部關懷社會,暖心感人的紀實電影。這三部紀錄片,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真實讓觀眾去了解生命,體會未來你我都可能面對的問題。有如三部曲般,從帶觀眾關注失智症的議題,延伸到居家照護、長照資源不足的現象,進而更貼近以《日落之前》中的四位長者,帶觀眾了解「老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觸發我們思考面臨「獨老時代」將遇到的問題。
這部紀錄片是由曾以《春天:許金玉的故事》(2002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導演曾文珍所執導,《日落之前》也是她再次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的紀錄片,《長情的告白》我們看到居家照護員辛勤工作的一天(可參考閱讀:【影評】《長情的告白》:誰來照顧我們的「老年」?),而《日落之前》導演與劇組同樣與《長情的告白》歷經兩年多的時間籌備拍攝,劇中紀錄四個獨居長者的生活,電影中,最年輕的長者是71歲的潘宇娥,再來是80歲的吳潤錦,還有92歲的資深長者胡正坤及98歲的沈玉山,她們四人各有不同的人生故事,相信在拍攝過程中,劇本無法預設,因為在拍片過程中,80歲的吳潤錦過世,92歲的胡正坤遭逢妻子離逝,但也讓我們更真實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年老病痛的殘酷等。
《日落之前》老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日落之前》一開場,天色漸暗的大台北天空,猶如片名,仿佛暗示著我們,人的一生,如放在一天中,有日出也有日落,在日落之前,就好比終老前的人生時光,那在這些剩餘的日子,該如何度過?劇中四個獨居長者,各有不同的面向及人生課題,卻給了我們懂「老」的生命歷程。
潘宇娥的生活態度,提供給獨居、行動無礙的長者思考,活到老、學到老,如她的人生觀,她樂於到老人服務中心學習,並且廣交朋友,不時擺攤做小生意,喜歡工作就工作;吳潤錦有失智問題,但在社工及志工的定時問候,讓他感受到照護的陪伴。
胡正坤每天至養護中心探望重病的妻子,而他本身亦有失智問題,幸賴社工及志工定期探望幫忙;沈玉山是相當令人稱羡的長者,98歲的高齡,生活大部份仍能自理,出門有打扮,西裝領帶,每年清明至廈門掃墓省親,重視年節,也有多種嗜好,自認有福份的在住家頂樓隨心種菜,與人交談時,看得出他樂天知命,這樣對生命的態度,相信是給我們後輩可學習的。
愛德華覺得這四個長者中,沈玉山到98歲仍然生活自在,身體維持健康,行動自如,個性樂觀開朗,自得其樂,是相當重要的特點,這也是許多長者,面臨老年生活能否自理,不依賴他人照護的關鍵。而老年預防醫學的重要概念,亦在減少生病臥床的時間,當維持健康的狀態愈久,老年生活自然愈有品質,到老才能活得更有尊嚴。
「獨老」將是每個人在生命最後階段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如果從周邊觀察健康長者的老年生活態度,他們應該都是喜歡運動與學習,並且維持規律的生活,這樣簡單的準則,其實對各世代的人都適用,年輕一輩,甚至青壯年,千萬別認為老年距離我們還很遠,年輕時,懂得保養身體,培養興趣,結交朋友,到老年時,可以活得更健康。
再來《日落之前》電影中,令人不得不思考「獨老」的問題,未來社會,老年人口的比例一再提升,這個問題會更加顯著。
目前台灣在2018年已進入高齡社會(即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14%),8年後,2026年更可能邁入超高齡社會,即每5個人,就有1個65歲老人。千萬別以為單身或膝下無子的族群,才需擔心這問題,「獨老」是每個人在生命最後階段,都可能遇到的。
給暖心陪伴長者的社工與志工掌聲
好了,看到這樣的數據及「獨老」的問題,會不會讓人「怕老」?甚至擔心老無所依?除了維持保養自己的健康狀態,社會的長照資源及社會服務的完善,即是政府必須妥善規劃建立的,當然政府的政策,不可能處處做到令人百分百滿意,而一些缺乏不足的地方,我們真的要衷心感謝民間這些社福團體、社工及志工們的努力及奉獻。
《日落之前》我們看到獨老的長者,更看到暖心的陪伴與照護。劇中主要透過兩個送餐志工的服務,讓我們感到人間有溫情,他們犧牲自己每天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投入為長者送餐的服務,雖然短短的幾分鐘與長者問候,但這對獨居的長者相當重要,因為他的心裡會感受到社會還有人關心他。
而在公益團體或是老年中心、長照機構,服務的社工、居服員等,他們的愛心和熱心也是值得被讚揚,劇中透過社工人員鄒嘉紋的陪伴長者,讓我們看到這個工作的樣貌,他們對待這群無血緣關係的長者,陪伴他們就醫、過節,甚至送到人生的最後一程,讓人看見溫暖、人心最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