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聽見歌再唱》,你會想了解馬彼得的真人實事與「拍手歌」的由來!

關於《聽見歌再唱》,你會想了解馬彼得的真人實事與「拍手歌」的由來!

看完《聽見歌再唱》結局,千萬別急著離場,因為片尾有馬志翔飾演方雅各一角的本尊馬彼得和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在各地表演的精彩照片,而後近8分鐘的字幕謝表,配著兩首歌曲,分別是「知足」(五月天)及「小小的夢想」,由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完美演唱,相當值得在座位上聆聽。據導演楊智麟表示,當初原有拍攝片尾彩蛋,內容是描述校長接到維也納寄來的邀請函,興奮跑到操場問方雅各,想不想與孩子出國表演。但礙於電影片長,只好剪掉,不過片尾安排的歌曲,也有代表意義。

原來在劇中,「知足」第一次幕後配唱時,唱得太好,但因劇情設計是合唱團應該參差不齊,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只好重錄比較「不完美」的聲音版,至於好聽的完美版,則配上配樂大師陳建騏的重新編曲,在片尾呈現。而第二首「小小的夢想」則是在2011年時,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首次受邀於國家音樂廳演出,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國樂團合作的歌曲,這首歌的國樂絲竹聲,搭配布農族童音,十分特別。

關於《聽見歌再唱》,你會想了解馬彼得的真人實事與「拍手歌」的由來!

《聽見歌再唱》電影是改編自前南投東埔國小校長馬彼得年輕時的經歷,他從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畢業後,在當兵時意外被指派去教唱軍歌(劇中有一段把孩子練唱「知足」當軍歌唱,應是改編這段有趣的經歷),而開啟對音樂的自信。1993年,在學校被指派帶領合唱團,從此透過歌唱、音樂,引導學生走出不一樣的視野,他在2019年8月從學校退休。

關於《聽見歌再唱》,你會想了解馬彼得的真人實事與「拍手歌」的由來!

馬彼得為了布農族教育與孩子的未來,2008年,結合幾位退休教師,組成台灣原聲教育協會,並有了台灣原聲音樂學校及原聲童聲合唱團;2009年公益發行《唱歌吧!》專輯即入團金曲獎,2011年參加香港國際青少年合唱比賽,獲得童聲組金獎及民歌組銀獎。2012年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時,即邀請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參與,在電影結尾玉山攻頂,並演唱「拍手歌」,那段情節和畫面,相信不少影迷一定記得「讓世界聽見玉山唱歌」,相當令人感動。

關於《聽見歌再唱》,你會想了解馬彼得的真人實事與「拍手歌」的由來!

「拍手歌」也是引發導演楊智麟想拍攝《聽見歌再唱》電影的一個源起,他因為聽了「拍手歌」後,就熱衷於馬彼得帶領合唱團的公益活動故事,並拍攝《唱歌吧!》紀錄片,參加2010年的金穗獎,當時評審之一的陳鴻元,也是後來《聽見歌再唱》的監製,兩人從2014年開始決定合作拍攝這個感人的故事。但直到2017年,馬彼得與原聲教育協會才同意授權讓他們改編,並定下電影不可談情說愛、不能有反派及大眾必須看懂的原則。

「拍手歌」(Kipahpah ima)這首歌的由來,並非是布農族的傳統歌謠,而是由未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布農族素人王拓南和伍欽光所創作出來的。他們兩人有感沒有一首能歡迎好友來做禮拜的布農歌,於是用簡單的吉他合弦,創作出這首布農詩歌,做為歡迎好友到教堂同享福音,而「拍手歌」現在已成為布農族人做禮拜時,唱的第一首歌。「拍手歌」在布農語中,「kipahpah」是「拍打」的意思,「ima」指的是數字「五」,「拍打五」即代表著「雙掌互拍」。延伸閱讀:

分享本文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