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沒有片尾彩蛋,劇情已無發展續集電影可能?
《小丑》沒有片尾彩蛋,雖然「Joker」是從DC的超級英雄漫畫取材,但卻不是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也沒有彩蛋公式的跟風。導演陶德菲利普斯從一開始計畫這部史上第一位漫畫超級反派角色的起源電影,就未以系列電影打造,而是想一次對「小丑」的角色研究。在上映前,他已大方告訴影迷,《小丑》沒有片尾彩蛋,不用找了,因為也沒有打算拍續集。只是從劇情和結局來看,《小丑》已無發展續集電影的空間?
愛德華覺得如果從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來看,《小丑》不需再拍續集是合理,也是好的選擇,畢竟許多續集電影,反而搞砸了首集的口碑;而如果從商業利益來看,《小丑》確實還存在不少續集的發展空間,尤其從劇情中的一些角色延伸,還有結局之後,亞瑟被關進阿卡漢瘋人院的變化,都是想拍續集可處理的地方。接下來,就《小丑》電影的劇情及角色做解析,如未觀影,建議可先閱讀:關於《小丑》電影,你會想了解的5件事!
《小丑》揭開社會底層的生存殘酷面
《小丑》以R級電影拍攝,台灣上映列為「輔15級」,雖有暴力情節,但電影不是訴求暴力效果的娛樂爽片,也沒有特效,而是探討一個人物角色,在高譚市(DC漫畫虛構的城市,即蝙蝠俠和小丑所居住的城市),在富有與貧窮的兩個世界下生存,雖然是虛構的城市、虛構的人物,卻有著真實情節和人性上演。
「小丑」亞瑟佛萊克(瓦昆菲尼克斯飾演)是精神疾病患者,他因大腦受損,無法控制自己的「笑」,常會有忍不住大笑的症狀,但卻不是他真正想表達的情緒。當政府因經濟不景氣,砍掉低收入精神病患的諮詢與救醫補助,亞瑟更有理由不想見心理師,卻也更加重了病情。
他想當一個脫口秀的喜劇演員,卻遇到社會種種的霸凌和不公,這些霸凌和歧視來自上流社會,也來自生活同儕的底層小人物。亞瑟到底是善還是惡?地鐵站的殺人事件,是他逐漸從原本良善走向惡的一面,甚至是成魔的關鍵。
他想受到矚目和重視!這是導演陶德菲利普斯在亞瑟心境上轉變,想帶給觀眾的訊息,他是在吶感自己的生存權,只是亞瑟走偏了,這是一個社會邊緣人,面對生存掙扎,以暴力反撲的悲劇。
年幼的布魯斯韋恩為何出現在《小丑》劇中?
愛德華覺得《小丑》巧妙的運用了《蝙蝠俠》的故事元素在電影中,但這回故事的視角是亞瑟,而非布魯斯韋恩,是從亞瑟來看所處的世界。
布魯斯韋恩的父親湯瑪士韋恩(布雷特庫倫飾演)是亞瑟所處的對立面,原本可能是他的希望,劇情特別以懸疑設計,讓人覺得亞瑟有機會認父。在尋找身世的過程,才得知自己從小就被所有人矇騙,包括對他影響最深的養母(法蘭西絲康諾飾演),這也導致後來亞瑟反社會的情結更深。
年幼的布魯斯韋恩,從遇見亞瑟,再到後來發生父母被槍殺的事件,造成他童年的陰影,雖然留了不少伏筆和可做續集的空間,但這些故事,和布魯斯韋恩心境不是《小丑》要討論的,因為《黑暗騎士》系列已有許多布魯斯韋恩的成長故事,而未來DC也會再開拍新版的《蝙蝠俠》,陶德菲利普斯在上映前已表明,《小丑》是獨立電影,不會與新版《蝙蝠俠》有任何交會。
當然華納與DC如果考量到《小丑》票房的商業利益,或許說服劇組再開拍續集仍是有機會的,而屆時年幼的布魯斯韋恩這條故事支線,就有可能再去延伸了。如想了解更多《小丑》電影的故事安排與解析,可繼續閱讀:【影評】《小丑》:看似溫和無害的「joker」,怎會變成喪心病狂的殺人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