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麥路人》:香港麥當勞「麥難民」的生活悲歌
《麥路人》電影故事是取材真實的香港底層社會概況,劇情描述一群以麥當勞過夜的難民,即「麥難民」(McRefugee)的生活辛酸,他們各自有家歸不得的苦衷。劇中陌路人成同路人,彼此互助,成為家人的情感,令人動容,尤其第三幕開始的結局,定讓你淚流不止。這部電影算是評價還不差的小品,郭富城、楊千嬅、萬梓良、張達明及劉雅瑟等演員的演技,也是觸動觀眾淚腺的關鍵。
在觀影前後,愛德華覺得可以了解有關「麥難民」現象的問題,這個獨特的麥難民現象,不只在香港,東亞如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甚至台灣等地,亦有少數人以24小時營業的速食店做為寄居。只是這個留宿麥當勞的情況,在已多年蟬聯全世界房價最貴的城市香港,顯得更為嚴重。2015年10月初,有一名50多歲的婦人,疑為麥難民,早上進入牛池灣坪石邨麥當勞,坐在椅子上睡著,在店內近一天後,被發現已昏迷死亡,整起事件引起香港社會關注。
「麥難民」人數在香港亦是逐年增加,據2019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的調查,截至2018年底,香港露宿街頭者的登記人數,已由2013年的780人,上升至1270人,而另一份國際青少年商會在2018年的調查,則發現一年有334人長期在香港麥當勞過夜,對比2013年僅有57人,大幅上升了近6倍。調查更發現,這些在麥當勞過夜的人,並非全都是無家可歸的人或是流浪行乞的遊民。這也是電影《麥路人》導演黃慶勳與編劇潘幸枝,在描述社會底層小人物故事背景的靈感。
《麥路人》除了一群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亦寫實地帶到香港貧富差距的社會問題,還有房價高漲的民怨。電影英文片名《I’m Living It》似乎亦有弦外之音,而《麥路人》片名則取自粵語「陌路人」的同音,也是從「麥難民」一詞延伸。
電影的故事開場,由後來成為麥路人一員的年輕深仔(顧定軒飾演)離家事件說起,而後切到故事主角博哥(郭富城飾演)到阿珍(楊千嬅飾演)駐唱的餐廳,博哥與騷擾阿珍的客人起了爭執,到了深夜,回到麥當勞,幾個劇中主要小人物,包括媽媽與囡囡、等伯及口水祥,劇情透過主角博哥,與他們相處互動, 帶出她們彼此人生過往的痛處與有家歸不得的難處。
「麥路人」裡的這群同是天涯淪落人,並非無事,不想工作的無業遊民,其中媽媽曉妍(劉雅瑟飾演)一角,是劇中愛德華最心疼的角色,她是苦命又傻氣地幫已逝丈夫的母親,拚命還賭債,只憑感念丈夫生前的好,忍受被婆婆歧視和沒有名份的流浪生活,帶著小女兒囡囡,以麥當勞為家,這個角色的結局,相信也是讓觀眾哭慘的角色。
這群「麥路人」,被「情」所困,卻也是對情感最真摯的人。阿珍喜歡博哥,知道他曾是金融鉅子的過往,卻未因博哥落魄,忘掉心底的單戀,她一直當著駐唱歌手,雖然從未實現站上大舞台的心願,也未求得到博哥喜歡她的回報,卻一直默默地唱下去,守侯在博哥身旁,用情相當痴心,而博哥並非不動真情,只因自己的過往,不願再拖累他人。
如果看《麥路人》,你期待角色能過翻轉,逆轉人生,那就不現實了,《麥路人》說了相當殘酷的人生,相當現實的社會,以博哥因金融操作失利,揹下龐大債務,加上牽扯經濟犯罪入獄,他的人生前途,雖到中年,但似乎已被判了人生死刑,無法翻身,永遠難在社會立足。這也是博哥氣憤口水祥(張達明飾演)偷東西被捕要入獄的原因之一。
博哥不管是人生得意、失意時,都是有情有義的人。他把這群「麥路人」當成自己的家人看待及照顧,等伯(萬梓良飾演)一角,內心創傷,有家不願回的情節,是劇中令人鼻酸,同情這群人背後過往的觸點之一。等伯本是消防員,因妻子遭詐騙,虧損大錢,想不開跳樓結束生命,這讓救人的消防員等伯無法肆懷,一直自責自己,難以放下妻子的情感,家成了他不敢碰觸的回憶,在麥當勞店門口的位子等待妻子一起回家,是他想藉此逃離苦痛的自我催眠。
人死了無法復生,已逝的情感就該努力放下,重新迎向新的人生。成為「麥路人」並非是博哥要幫忙這群人的終站,他希望這群人不再是麥難民,而是有家可歸的人,因為他有很深的體悟。博哥為何不想回家探望母親(鮑起靜飾演)?其實他很想,但他想保留自己人生最好一面的記憶給母親,讓母親自豪兒子的成就,而非現在窮困潦倒的模樣,所以他只敢偷偷到醫院遠望母親。(在臨演孝子哭喪一段,博哥內心是相當難熬的)
「在眾多的投資當中,情感投資是成本最低,回報最高的一項投資。」,「投資情感」是博哥自己以金融操作金錢衡量來做的比喻,只是情感的回報難測,而人間有情,互相扶持,才是最溫暖的時刻,不管是秋紅對他的愛情、一群麥路人在他罹病時,伸出的友情,都不是多少錢能夠對等給予或計算的。
《麥路人》的故事帶些沉重,結尾再回到年輕深仔身上,是這部電影給社會麥難民的正面希望和盼望。深仔因為年輕,人生還有更多可創造、可改變的地方,博哥對深仔視如己出,開導他的人生,從幫他找工作,到協助他面對家人的勇氣,重新回家生活,等同自己看到另一種幸福的期待。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