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是希臘名導演尤格藍西莫所執導,和先前《單身動物園》一樣,電影劇情有不少隱喻,但此作則更加晦澀,甚至劇中帶有超自然的神祕力量,成了醫學無解的「詛咒」,荒誕最後成真的劇情,加上對白冷漠,不時高壓般的配樂,營造懸疑不解的驚悚感,如果無法融入劇中少年馬丁的報復能耐,角色們的心態,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觀影到結局,可能會有些一頭霧水。
看電影前,如能先知道導演取材自希臘神話的故事,會有更多合理劇情的思考。希臘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因射殺了月亮女神阿提密斯的神鹿,到了「特洛伊戰爭」時,因刮著逆風,無法出征,大祭司卡爾卡斯預言,只有阿伽門農將女兒伊斐貞妮雅當作祭品獻給女神,希臘人才能得到饒恕,阿伽門農無法答應,但最後在斯巴達國王墨涅拉奧斯請求下讓步。後來阿伽門農妻子為女兒不幸,出軌與情夫殺了阿伽門農,多年後,阿伽門農的兒子再次復仇,這復仇接二連三的詛咒是希臘悲劇。
《聖鹿之死》即取材自這個希臘悲劇,外科醫生史蒂芬(柯林法洛飾演)像極了阿伽門農的處境,因為事由他起,最後他必須為自己的錯,作下決定,但這決定是一個選擇題的犧牲,就像劇末結尾的轉圈圈,像俄羅斯輪盤般的殺取性命,一命還一命才能結束「詛咒」。
電影是史蒂芬的贖罪掙扎,但罪卻由他妻子安娜(妮可基嫚飾演)、孩子承擔,難道這是一種心理精神折磨大於死亡的痛苦?《聖鹿之死》一開場就是一場心臟手術,史蒂芬自信自己的手術能力,故事的禍也由他自信的心臟手術引起。
史蒂芬有控制欲,想主導著一切,即使有過錯,他仍以自己認為可控制的方式,私下處理。他與16歲少年馬丁(貝瑞科漢飾演)在餐廳時常相聚,就是他想掩蓋事實來彌補,原來多年前,一場手術失誤,他喝酒誤事,造成馬丁的父親離世。
而電影用了許多冷色調來處理他們的關係,也包括史蒂芬與妻子安娜怪異的性愛關係、孩子的互動關係,看似表面家庭和樂,卻有著冰冷不協調的互動,尤其在馬丁介入他的家庭生活後,無可抵抗的詛咒力量,發酵得更澈底。
「你還看不出來嗎?這是隱喻是象徵。」馬丁最後被史蒂芬綁於地下室,對史蒂芬所說,意即,一切的復仇會成真,這是他下的詛咒,如果史蒂芬不動手殺自己身邊的一個家人,用一命抵一命的方式贖罪,那第一個階段就是他身邊的家人會一個一個先是雙腿麻痺,再接著第二階段是沒有食欲,不吃不喝,到了第三階段則是會眼睛流血,也代表著死亡即將到來。
史蒂芬無法做出要殺哪一個家人的決定,而妻子其實已有犧牲孩子的決定(妻子也很荒謬,為了知道這宗醫療疏失的真相,情願為丈夫的朋友麻醉醫師打手槍,而後已感到丈夫必須以殺身邊一個家人的方式解開詛咒,在床上提出犧牲一個孩子的想法),後來史蒂芬還到學校問哪一個孩子較優秀,來做為殺害的選擇,這些都是到後來劇情愈來愈離奇的地方,因為一命還一命,不是用自己的命,而是用另一條命來還血債。
下詛咒的馬丁,如果不以神祕學來論,唯一可稍微解釋他的奇特能力,可能是使用了「催眠」的方法,進而控制史蒂芬的家庭成員,在催眠下,每個成員都乖乖被操控,他的言語冷漠,性情病態,要的是「我家死了一個人,所以你家也該死一個人」的復仇。
至於馬丁為何要如此做?如此狠心殺害史蒂芬身旁無辜的家人?他想讓史蒂芬嘗盡他因父親離世,從小與母親(艾莉西亞席薇史東飾演,好久未見她在大銀幕的演出,1995年《獨領風騷》YA 片,她可是青春少女,許多人的偶像)相依又無父愛的破碎家庭苦痛,這種心理精神的折磨,似乎更大於死亡的痛苦。「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血債血還的方式,是一種報復,但這種報復似乎無解,但卻又是受到被不公平對待的一方,在正義無法伸張時,想採取的私法。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