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的由來?為何有「華語奧斯卡金像獎」的地位?

金馬獎的由來?為何有「華語奧斯卡金像獎」的地位?

金馬獎創辦於1962年,是中華民國第一個電影獎項,初期是為了獎勵優良的國語電影與優秀的電影工作者。金馬獎的名稱由來,是取自於金門、馬祖兩個外島地名的字首,以此命名的緣起是期望電影界能效法前線官兵奮發的精神,開創新局(在當年兩岸對峙的冷戰時代,金馬獎的設立有一些政治意味)。而後隨著台灣民主自由的開放,到了1990年,原「金馬獎」帶著教育部及新聞局的官方色彩,自此改由民間單位主辦。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1975年成立),設立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從1990開始接手主辦。1997年,金馬獎更定位為「全球華語影片競賽」,到了1999年進一步取消報名影片須得到准演執照及中國大陸影片須得到中國大陸有關單位的認證資格限制。2003年開始,不再限定須以華語為「主要」發音,只要片中有華人地區所使用的語言或方言,皆可報名。金馬獎已成華人電影的代表獎項。

金馬獎的由來?為何有「華語奧斯卡金像獎」的地位?

金馬獎的演變

從2009開始,金馬獎的報名影片件數達到102件,到了2018年,是金馬獎報名件數最多的一年,達到了667件,不過那年55屆金馬獎,兩岸的政治立場,意識之爭,在傅榆執導的太陽花學運紀錄片《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致辭後,引發中國的代表團接連政治表態,那屆金馬獎政治煙硝味,讓整個頒獎典禮的電影娛樂盛事走調,自此中國及相關的港澳地區的業者、電影明星,受到中共國家電影局的壓力,而有抵制,或未出席金馬獎頒獎典禮。

回憶那時,愛德華看完整個頒獎典禮的想法,至今仍期盼,電影文化的交流,能夠為兩岸帶來和諧。

只希望政治還是歸政治,台灣的自由與民主,可貴的地方就是能有各種不同的聲音,大家就多一些包容和對待吧,不要搞得每個人都得對政治表態,搞得大家不歡而散的感覺,還是回歸電影本身吧。

金馬獎的由來?為何有「華語奧斯卡金像獎」的地位?

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一直致力提升金馬獎的地位,每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都特別用心籌備,可說是華人電影年度最大的盛事,而從2018年開始,每年也會推出三個影展,分別4月的「金馬奇幻影展」,7、8月的「金馬經典影展」及11月的「台北金馬影展」,推廣電影,滿足喜歡看電影的影迷,可以看到一些非主流的藝術電影。

金馬獎在台灣,也與金鐘獎、金曲獎,同為並列演藝人員及娛樂圈的大獎,合稱為「三金」。

從1990年後,金馬獎也漸漸變更為「台北金馬影展」的一部分,而台北金馬影展至今已發展擴及四大部分,包括金馬獎、金馬國際影展、金馬創投會議及金馬電影學院。

金馬獎的由來?為何有「華語奧斯卡金像獎」的地位?

金馬獎的評審制度

由於金馬獎的評審制度有其一定的公正性,評審委員是由金馬執委會,遴選電影從業人員和影評人等10多名專業人士組成,且不得連續兩年擔任。評審更分為三階段,有初選、複選和決選,均對入圍名單採「公開討論」和「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評選。決選會議則在頒獎典禮當天召開,得獎者需得到複選及決選半數以上的支持,當天在頒獎前,只有該屆的評審團主席、金馬執委會執行長及律師會知道得獎結果,並由律師公證彌封,在頒獎典禮中才可揭曉。

或許有時你看金馬獎頒獎典禮時,你喜歡的影片、明星未得獎,甚至原本媒體呼聲高的獎項,爆冷出現黑馬,多少與當屆評審委員的口味與投票有關,但金馬獎有嚴謹的討論和投票程序,加上多年累積的形象信譽,是華語電影展的招牌,而有「華語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名地位。過往不少得獎者,因金馬獎而受到矚目,演藝事業帶來更大的成名效益。(以上圖片取自台北金馬影展網站金馬影展TGHFF的粉絲團

分享本文
愛德華

愛德華

愛德華,電影部落客、影評人及專欄作家。2016年7月成立「愛德華FUN電影」網站,分享電影的所見所聞,也有部分生活記事等。曾獲台灣指標性部落客大獎,痞客邦社群金點賞的肯定。
「愛德華FUN電影」是優質的電影評論、視聽娛樂網站。如欲與愛德華合作、邀約,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