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敦克爾克大行動》:逃亡的懸念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電影從一開場到最後,驚悚令人不安的情境、緊湊沒有累贅的劇情,不斷逃亡求生存的英國大兵們,從敦克爾克的沙灘,遙望海峽的另一頭,即使小船到英國家鄉的一處,仍然會狐疑著,因為在戰爭撤退中,接連遭受砲擊,即使上船也不代表能夠回得了家,這樣的懸念,充滿著矛盾與張力,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又說了一個好故事。
「存活就是勝利」在敦克爾克大撤退是一個象徵的意義,雖然有點諷刺,因為戰敗而逃亡,但二戰後來的發展,卻因這場的撤退有了價值,成了盟軍反敗為勝的契機,激勵了英國人的士氣,就如首相邱吉爾所說,「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但這場撤退卻是大勝利。」敦克爾克撤退中,英國的「發電機行動」,集結了民間所有的大小船隻,軍民一家,不管是貨輪、遊艇、汽艇或漁船等近900多艘的船隻,冒著德軍戰機、潛艇的襲擊,來回穿梭在海峽間,團結一心的精神,成了後來英國人推崇緬懷的「敦克爾克精神」。
克里斯多福諾蘭在《敦克爾克大行動》中,即重現了這個精神,但他並不想從劇中去塑造英雄,因為在這次的撤退中,沒有誰才是英雄,絕大部分的人只想從戰場上逃亡求生。
《敦克爾克大行動》電影一開場沒多久,就讓人焦慮、坐立難安,英國士兵湯米(菲昂懷海德飾演)不斷逃跑躲避德軍的攻擊,金獎作曲家漢斯季默將時鐘滴答聲放進配樂中,你就可知道生存在戰爭中,有時間倒數的壓迫,像是一種比誰較幸運能活的機率遊戲,在平坦的沙灘上沒被敵軍噴射機空投的炸彈打到是運氣,在船艦裡沒被魚雷炸死也是運氣,逃亡就像一種懸念,看得到家,卻不一定回得到了家。
在逃亡中,除了運氣,又得憑藉一些求生的心機、小手段,尤其是戰場上的小人物們,像湯米自己,還有認識的大兵吉布森(阿紐林巴納德飾演)及艾力克斯(哈利史泰爾斯飾演),都是為了求生有些心機的小人物,因為戰爭的殘酷,大多數的人都是怕死的,不要問他們這些大兵在戰場上怕不怕死,已經在逃亡,表示就會怕了,求生存在戰場中不會有仁義道德,似乎也沒有了是非,大家都為自己而活,在戰場中,除了比運氣外,生存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一件事。
在逃亡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小人,因為每個人都想活著回家。他們可能是為國征戰的英雄,也可能是膽小的懦夫,就像遇襲的士兵(席尼墨菲飾演),創傷壓力後,使他無法回到原來的自己。
《敦克爾克大行動》以三個角度組成敘事,時間在這部電影是重要的元素,三個角度的時間分別以一個星期的地面,一天的海洋及一小時的空中,穿梭時空,故事跳接卻不干擾整個故事的整體性,看完湯米被接上小船那剎那,你會覺得諾蘭把故事接得真好。
畫面剪接的功力也很有技巧,除此故事情節,不會有德軍進攻角色的交待,完全就要觀眾把目標放在敦克爾克沙灘上40萬個準備撤退的土兵,跟著劇中的幾個士兵們,看他們如何想盡辦法求生。
電影的台詞不多,有些時候有點接近默片,但更能讓觀眾進入那個緊張的情境。最後英國皇家戰鬥機飛行員法雷爾(湯姆哈迪飾演)在已無動力的戰鬥機上,看著逐漸清空的沙灘,是種驕傲,也是種責任的顯現;道森先生(馬克勞倫斯飾演)愛國不分長幼,最後深夜的一望,無需被感謝,他只是做好一個國民應有的愛國心表現。電影最後湯米先看到英國家鄉的一處,即是那片白色峭壁的多佛海灘,如果喜歡看電影的你,有沒有感到熟悉?這也是《贖罪》(2007年)的電影場景之一,這部電影同樣是以敦克爾克大撤退為背景。
如對敦克爾克大撤退的背景,想要有更多的了解,可閱讀:《敦克爾克大行動》戰敗撤退為何成光榮戰役?你會想了解的真實歷史與觀影重點
如喜歡諾蘭導演的電影,可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