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彩蛋,影射白色恐怖下的哪些黑歷史?
《返校》電影正片結束,在工作人員名單字幕跑完後,片尾再次出現劇中一句重要的台詞,作為扣緊電影主題強調「自由」的彩蛋,而在電影中,也有不少隱晦的影射彩蛋,暗示著台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下的黑歷史。除此還有導演徐漢強暗藏自己作品的意象彩蛋,不過如果沒有仔細去看,甚至了解源由,可能就不一定知道這些彩蛋埋藏的含意。
接著愛德華參考一些媒體的資料報導,加上自己的觀影心得想法,整理解析《返校》劇中埋藏的多處彩蛋,如未觀影,下面的內容,因有部分劇透,請自行斟酌,或可先閱讀:關於《返校》電影,你會想了解的5件事!
方芮欣學號的彩蛋暗藏戒嚴時間的祕密
《返校》女主角方芮欣(王淨飾演)制服上的學號是「493856」,看起來好像是她在民國49年入學(因電影故事時間背景設定為民國51年,這一年方芮欣高三),但彩蛋暗指的是《台灣省戒嚴令》實行的時間。
《台灣省戒嚴令》從1949年5月19日頒布,到了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令,一共執行了38年56天。不過這戒嚴令解除的時間是指台灣本島及澎湖群島。金門、馬祖則是到了1992年11月7日才解除戒嚴。
學號的「49」數字彩蛋,代表著1949年,而非民國49年,「3856」則是指38年又56天的戒嚴時間。
魏仲廷學號的彩蛋是悲情白色恐怖事件代表
魏仲廷(曾敬驊飾演)的學號則是「501014」,看起來是民國50年入學,所以民國51年,他是高二生,小方芮欣一歲。
不過他的學號暗藏一件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事件,即是在1949年至1950年發生的基隆中學事件,這事件牽扯不少台灣早期知識分子及教員被處決。
1947年228事件後,台灣即流傳《光明報》的地下刊物,這份報紙當時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作家鍾理和的弟弟)所辦報,他批判對國民黨政權不滿,左傾加入共產黨。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後,警備總司令部開始以匪諜罪行捕人,除了鍾浩東被捕外,不少基隆中學教員也被逮捕並被嚴刑拷打。
1950年春天,台灣多名士紳聯名向當局陳情,希望釋放思想犯,但政府仍持續逮捕事件相關人士。1950年10月5日,鍾浩東被判處死刑,10月14日隨即遭槍決,他死時才34歲。鍾浩東等相關的謀反事件,到了2018年10月5日,得到政府平反。
《返校》遊戲及電影劇情,多少有一些基隆中學事件的影子,而魏仲廷學號「501014」的彩蛋,即是致敬了當年在白色恐怖遭到處決的鍾浩東。
泰戈爾《漂鳥集》的詩句彩蛋
《返校》電影中,最重要的一本書即是印度作家泰戈爾《漂鳥集》的詩集,劇中引述了兩段詩句,一句是「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出果實。」另一句則是「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
詩句延伸暗示著張明暉(傅孟柏飾演)與殷翠涵(蔡思韻飾演)兩個老師組讀書會,傳達思想給學生,但教育並不求回報,無怨無悔。
此外,電影中還提到另兩本禁書,《苦悶的象徵》及《父與子》。《苦悶的象徵》是魯迅的譯本所以被禁,而《父與子》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被禁的理由是蘇聯共黨的問題。白色恐怖期間,禁書的理由相當多,也是當局者以人治標準去斷定,如想了解,可參考閱讀:禁書的年代:台灣戒嚴時期的思想拑制
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四月望雨》歌曲的彩蛋
《四月望雨》是鄧雨賢寫的四首歌曲,分別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及〈雨夜花〉。原本在《返校》電玩遊戲中,代表著主角方芮欣的四種心境,〈四季紅〉是喜悅,〈月夜愁〉是哀愁,〈望春風〉是希望,〈雨夜花〉則是破滅。
《返校》電影主要以〈雨夜花〉這首歌為代表,在電影故事裡,當年還不是禁歌,當方芮欣教張明暉彈這首歌,而張明暉又彈給殷翠涵聽,殷翠涵說,「這首歌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也會被禁」,也暗示著後來白色恐怖以莫名的政治因素而禁歌。這首歌在劇中代表著方芮欣與張明暉的情感離別。
導演徐漢強置入「長頸鹿」的彩蛋含意是什麼?
導演徐漢強從2008年的短片作品《匿名遊戲》,即開始有安插「長頸鹿」出現。其後他每部執導的作品,都會刻意的放入「長頸鹿」的彩蛋,這個癖好應該跟吳宇森導演喜歡在作品放白鴿一樣的執著吧。
在《返校》電影中,「長頸鹿」最明顯的彩蛋出現在方芮欣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橋段,劇中播放的電影是李行導演1962年的作品《兩相好》。這部電影故事有著族群融合的象徵意義,敘述著男女愛情,雖來自本省與外省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隔閡,但因子女相愛,最後兩家合為一家親。
片尾彩蛋呼應劇中主題句
「請自由而平凡的生活吧。」是《返校》電影中最重要的一句台詞,也是主題句,電影結束的片尾,出現「請平凡自由的活下去吧!」的字句,再次呼應提及「致自由」的全片宗旨。
而劇中最感人的一段,出現在結尾張明暉要被槍決前告訴學生魏仲廷,「活下去就會有希望」。魏仲廷也帶著老師勉勵的話生存下來,「請自由而平凡的生活吧。」如想進一步了解《返校》故事的敘事手法及主角方芮欣一角的心境解析,可繼續閱讀:【影評】《返校》:誰才是「抓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