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Detention)電影故事改編自赤燭遊戲製作的同名電玩遊戲,在2019年9月20日台灣上映,是相當受到矚目的國片。一來《返校》是台灣影史首部以電玩遊戲改編的電影,再來正逢總統選舉的大選年,劇中白色恐怖的背景,自然引來政治話題的討論。其實電影從開拍,因劇情觸及台灣戒嚴時期的歷史,甚至遊戲本身的人物設定影射,都不免讓人有政治的聯想。
但不管怎樣以什麼政治顏色看待這款遊戲或電影,白色恐怖的歷史,確實是無法割斷的傷痛,也不能從國人的歷史記憶消失,因為今日台灣,人民能享有自由的生活,是經過這段痛苦歷史的掙扎,不少前人以生命換來的。電影原有副標題,「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除了是劇中主角必須面對的事實,也是提醒國人不能遺忘這段歷史的暗示。接著愛德華提供5個電影相關的背景與《返校》遊戲改編的重點,供你在觀影前後,皆可閱讀參考。
《返校》電影版本忠於原作遊戲的精神
《返校》電玩遊戲,除了故事背景賦予遊戲另一層意義與價值外,吸引玩家玩遊戲的動機,從解謎到逃離的冒險過程設計,有其成功處,尤其國外玩家不一定知道電玩中的這段台灣歷史背景,但仍能從遊戲感受到時代的氛圍,這款遊戲在國外不少電玩遊戲雜誌,獲得不錯的評價。
改編成電影的《返校》,更注重在遊戲的創作精神與故事背景上,發展虛實交錯的劇情,深入角色被壓抑的人性,至於不少血腥場景,則重現遊戲的樣貌。
導演徐漢強首部電影長片展功力
徐漢強是2005年金鐘獎最佳單元劇導演獎得主,是至今金鐘獎史上最年輕的導演,《返校》是他首部執導的劇情長片,這部電影改編自熱門的電玩遊戲,加上政治的故事背景,其實並不容易處理。
先說電玩遊戲改編成電影的難度,要敘說成一個好的劇情故事,同時又要兼顧電玩的特色真的有其難度(如對電玩改編的電影有興趣,可參考:《古墓奇兵》、《魔獸:崛起》、《憤怒鳥玩電影》及《名偵探皮卡丘》等)。
《返校》在說故事上,運用不少重組解構的技巧,雖然整體來說,《返校》故事並不複雜,也並非什麼大事件的調查,但電影的敘述方式,以及懸疑劇情的營造,還有視覺效果,都給予觀眾在觀影上有一定的感官刺激。
至於一般電玩遊戲改編的電影,「結局」更是不好處理,尤其面臨《返校》遊戲有雙重結局的設定,必須取決主角方芮欣的問題。《返校》電影在結局上,則給故事一個情感對話的安排,緊扣住「自由」的代價與意義的故事精神。
《返校》演員,表演帶動恐懼氛圍
《返校》演員以年輕的演員為主,畢竟是發生在高中校園的故事。高三學姊方芮欣由王淨飾演;高二學弟魏仲廷由曾敬驊飾演。
師長方面,張明暉由傅孟柏飾演;殷翠涵由蔡思韻飾演。其中擔綱主戲的王淨,壓力應該不小,在首場試映會後發表心得,還淚灑全場。愛德華覺得,她在劇中帶點冷的驚悸表情,為這部電影的懸疑加分,是成功的演出。
除此,在遊戲中被討論極高的角色白教官(在《返校》遊戲中,白教官面似前總統馬英九,應該帶有些政治諷刺和隱喻吧),電影並未以去選角進行,因為白教官在故事中,是「國家機器」的象徵,掌握此精髓即可。朱宏章飾演的白國峰表情與說話音調,尤其「方同學,國家會感謝你。」那句讓人聽了不寒而慄的台詞,這角色的出現,都會讓觀眾在觀影中感到莫名的緊張感。
白色恐怖時期的禁書與禁歌
《返校》電影的背景時間,設定在1962年,即民國51年,那時台灣處於戒嚴,也是俗稱的白色恐怖時期。電影故事從讀書會的禁書切入反政府的匪諜事件,劇中提到的泰戈爾詩集《漂鳥集》,魯迅翻譯的《苦悶的象徵》書籍,還有鄧雨賢創作的歌曲《雨夜花》,都是當時的禁書及禁歌。如要了解這段禁書的歷史背景,可閱讀:禁書的年代:台灣戒嚴時期的思想拑制
不要用政治顏色過度解讀電影,可多關注角色的人性變化!
《返校》從開拍時,曾被傳過考量「政治」因素,不利市場,而有「去政治化」的想法,不過回到電影創作的本身,白色恐怖這段歷史,原本即是存在,電影和遊戲雖不是真實事件改編,但當中發生的故事,在政治壓迫下,沒有自由的時代,是可能發生的。
愛德華覺得觀賞《返校》,不要過度用政治顏色解讀,因為這些傷痛,一再經過政治輪迴,製造的仇恨,都無助於社會的前進發展。而該去思考劇中角色的人性變化,感受大時代的悲哀,體會珍惜我們現今擁有自由的可貴。如看完電影,想了解《返校》電影中的彩蛋用意,可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