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影評

【影評】《羅根》:撕不掉的標誌

【影評】《羅根》:撕不掉的標誌
《羅根》(Logan)不像過去以往「X戰警系列電影」般,強調著科幻元素及超級英雄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人性情感的西部牛仔及公路電影風格。休傑克曼飾演的已不再是意氣風發,擁有快速癒合能力的金鋼狼,而是一個落魄晚年,一心想等死,趕快結束生命的金鋼狼;而派崔克史都華飾演的 X教授,一樣不再是強大心靈能力的主宰者,而是飽受腦部神經病變的遲暮之年。
閱讀全文【影評】《羅根》:撕不掉的標誌

【影評】《愛國者行動》:用「愛」團結在一起的波士頓

【影評】《愛國者行動》:用「愛」團結在一起的波士頓
擁有百年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每年固定在美國愛國者日登場(即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而2013年這一屆無疑是波士頓馬拉松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也是令波士頓人最痛心的一天。《愛國者行動》(Patriots Day)電影劇情即真實的描述2013年4月15日這一天,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發生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
閱讀全文【影評】《愛國者行動》:用「愛」團結在一起的波士頓

【影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母愛的羈絆與同志的自我追尋

【影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母愛的羈絆與同志的自我追尋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Moonlight)是一部黑人男孩成長的電影,電影分成三個篇章,從孩童到青年再到成年。這個故事主角夏隆,來自黑人底層的弱勢家庭,從小沒有父親、母親(娜歐蜜哈瑞絲飾演)對他疏於照顧,成天遊手好閒還染上毒癮,而夏隆因個子瘦小,孩童時就一直被同儕欺負、霸凌,電影一開場他就被一群小孩追打逃著躲到毒犯施打毒品的空屋,而帶他走出屋外的是對他未來一生影響重大的尤安(馬赫夏拉阿里飾演)。
閱讀全文【影評】《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母愛的羈絆與同志的自我追尋

【影評】《關鍵少數》:三個黑人女性為何能打破NASA白人世界的隔離?

【影評】《關鍵少數》:三個黑人女性為何能打破NASA白人世界的隔離?
《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用戲劇及喜劇的手法,說了三個傑出黑人女性在1960年代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中心工作的故事,故事雖然不時有些看似荒謬離譜的種族歧視、隔離的情節,但改編得並不算誇張,有些情節不一定真的在她們三人身上發生,但當時1960年代,確實有這些膚色及性別的歧視存在。
閱讀全文【影評】《關鍵少數》:三個黑人女性為何能打破NASA白人世界的隔離?

【影評】《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一個想努力退休的殺手

【影評】《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一個想努力退休的殺手
《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John Wick: Chapter 2)一開場就很有氣勢,在夜晚的都會城市中,車子在街道的追逐,最後被追殺的機車騎士逃不過追殺,一個男子下車,搶到一張通關的卡片,而這名男子只露出腳下的皮鞋(可以猜得到這人是誰吧)。接著上一集俄羅斯黑幫老大的哥哥敘說著「殺神」約翰維克用鉛筆殺人的恐怖事跡,在述說的過程中,另一邊約翰維克已開始直搗黑幫陣營。
閱讀全文【影評】《捍衛任務2:殺神回歸》:一個想努力退休的殺手

【影評】《異星入境》:面對生命最真實的預言

【影評】《異星入境》:面對生命最真實的預言
如果先前抱著看科幻片,或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的災難片想法看《異星入境》(Arrival),很可能在開片10分鐘後就對劇情一頭霧水,然後可能也會覺得很悶,有點想睡,因為這部不是看熱鬧的電影,它確實有一點悶,電影的故事帶點哲理,但會愈看愈入味,最後結局會恍然明瞭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導演丹尼維勒納夫在電影中藏了不少語言學、溝通與預告未來的思考。
閱讀全文【影評】《異星入境》:面對生命最真實的預言

【影評】《七月與安生》:你中有我的閨蜜情

【影評】《七月與安生》:你中有我的閨蜜情
《七月與安生》電影改編自作家安妮寶貝的同名短篇小說,劇情描述一段相恨又相愛的閨蜜情,這段分分合合的情誼,最好的朋友是閨蜜,最恨的人也是閨蜜,但因愛過恨過,雙方才發覺自己生命中,都不能缺少對方的相伴。電影故事在閨蜜情與愛情的兩種情感中掙扎,有著女性的獨特情感,最後結局特別以三種說法呈現,卻一一緊扣著整個故事。
閱讀全文【影評】《七月與安生》:你中有我的閨蜜情

【影評】《海邊的曼徹斯特》:喪親的傷慟與復原歷程

【影評】《海邊的曼徹斯特》:喪親的傷慟與復原歷程
《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電影的故事很細膩地描述喪親的傷慟與歷程,在面對突然遭逢親人離世的變故,是一種難以放下的悲傷,而這種痛苦的傷痕似乎烙印在心底,就像故事主人翁凱西艾佛列克飾演的李錢德勒心碎的體會,他說,「我的心死了」。心死,像行屍走肉的生活,李錢德勒封閉自己,不願與周遭人有進一步互動,他寧願一個人獨自過後半生,為什麼李會變成如此?
閱讀全文【影評】《海邊的曼徹斯特》:喪親的傷慟與復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