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救援》(Ad Astra)是科幻懸疑的劇情電影,由布萊德彼特主演,湯米李瓊斯、麗芙泰勒及露絲奈嘉等演員參與演出,電影在2019年第76屆威尼斯影展,舉行全球首映,爛番茄有82%的新鮮度評價。導演及編劇詹姆士葛雷過去執導《失落之城》,曾與布萊德彼特的B計畫製片合作,這次雙方再度合作拍攝《星際救援》這部太空電影,他想將電影拍出「最真實的太空旅行」特色。
關於太空科幻電影,要拍得逼真又要兼顧藝術與娛樂價值,並不太容易,近年口碑與票房最成功的兩部太空科幻電影即是《星際效應》(Interstellar,2014年)與《絕地救援》(:The Martian,2015年),導演詹姆士葛雷不否認自己融合了這兩部電影的企圖,而台灣片商中文譯名也截取自這兩部電影。接著愛德華為你提供5個《星際救援》電影的重要看點,供你在觀影前後,皆可閱讀參考。
《星際救援》電影原片名「Ad Astra」的含意
《星際救援》電影的原片名為《Ad Astra》,是取自拉丁諺語「Per Ardua Ad Astra」,這句諺語是帶有勵志的格言,意思是穿過逆境,走向星空,喻有「艱辛努力,登峰造極」,電影片名則是摘自「Ad Astra」,即前往星空的意思。中國片名譯為《星際探索》,香港片名則譯為《星際任務》。
《星際救援》電影故事的靈感來源
導演及編劇詹姆士葛雷表示《星際救援》故事最初靈感,是有次他在報刊上看到已逝的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被譽為「原子能之父」恩里科費米提出原子分裂的論點,葛雷心想如果身在外太空,結果會怎樣?然後又想到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黑暗之心》和柯波拉經典電影《現代啟示錄》,於是小說《黑暗之心》的意象,加上阿波羅和水星任務,就成了《星際救援》電影的元素組合。
他提到《星際救援》電影更以《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年),加上《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為本,同時融合《星際效應》的時空回溯與《絕地救援》的太空冒險特色。
國外不少影評則認為《星際救援》與《現代啟示錄》有許多相似之處。事實上,葛雷的《失落之城》也受到小說《黑暗之心》及電影《現代啟示錄》的影響不少。
布萊德彼特在《星際救援》獨挑大樑
《星際救援》布萊德彼特是主角,主要戲份也全在他飾演的航太工程師「羅伊」身上,角色有不少內心戲,包括他與父親、妻子的關係,其後遭遇危險的心境變化等。而湯米李瓊斯及麗芙泰勒的戲份不多,主要是做為搭配布萊德彼特在劇中角色所經歷的父子、夫妻關係。
愛德華喜歡布萊德彼特這些年的選片與角色演技,他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2008年)和《魔球》(2011年)都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很可惜到現在一直少了大獎影帝的頭銜,不過他的製片公司B計劃娛樂眼光精準,監製的《神鬼無間》(2006年)及《自由之心》(2013年)均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其他出品的電影也都是佳作。至於未來想看到布萊德彼特在大銀幕主演電影,可能要有倒數的心理準備,因為他有意要全職轉為幕後了。
「太空電梯」是什麼?
《星際救援》電影故事設定的時間,雖然不是現在,但也會是不久的未來,因為電影中出現不少的太空科技是真實的,而且有不少是在進行中,預計20、30年後即可能發生。
其中主角羅伊工作的場所「太空電梯」(Space elevator),現在真實世界的科學,已在計畫進行中。這個又名「軌道電梯」的概念,源自於1895年蘇聯航太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所提出,意即從地球表面,搭建延伸出一個直達太空的超級電梯。這個想法,過去曾被視為科學幻想,但近年似乎已愈來愈可行,目前日本靜岡大學與日本建設公司大林組,將合作開發太空電梯及迷你電動太空載具,未來可在兩個衛星間移動,預計2050年,完成人類太空旅行的夢想。
電影有獨特的宇宙星際美感
《星際救援》電影值得在大銀幕一看,甚至選擇IMAX影廳的原因是,攝影的畫面精緻,有一種獨特的宇宙星際美感。劇組請出克里斯多福諾蘭《星際效應 》、《敦克爾克大行動》的班底攝影伊特范霍伊特瑪擔任攝影指導,同時以「膠卷底片」捕捉畫面,捕捉比數位拍攝更多的影像畫面。
同時電影的畫面色調及光線,在場景上不管是太空站、太空船,甚至從火星、海王星回到地球的旅程,配合著主角的心境變化,是相當用心的攝影技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