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中國內地很少有導演,不把抗戰歷史的電影,拍得慷慨激昂,尤其近年中國對日本的抗日情結。香港導演許鞍華的《明月幾時有》,雖仍以中國為主要電影市場,但卻不走此套路來討好觀眾,她以「東江縱隊生死大營救」的抗戰事件為敘事題材,並以香港傳奇的抗戰人物「方姑」、「劉黑仔」為故事主人翁,電影沒有戰爭、槍戰的大場面,也沒有太多血海深仇與悲痛憤慨,只有群眾視角的平民訴說,是文藝色彩濃厚的抗戰電影。
許鞍華導演在電影敘事及拍攝手法上,總是不慍不火,淡淡的一筆,卻在鏡頭裡含意十分有味,電影最後一段,當歷史的兩個人物「方姑」和「劉黑仔」對話結束,天色布景漸漸從夜晚走向黎明,而鏡頭也慢慢一轉,從過往的歷史,變成今日的香港,頗有電影敘述的這段歷史,已成了香港的一頁,走入時間的洪流裡。
《明月幾時有》為了讓這段傳奇可信,電影以偽紀錄片的手法,透過梁家輝飾演的耆老,口述歷史般的敘述過往這段香港抗戰傳奇。
電影只要梁家輝登場,即黑白的畫面呈現,但電影主要仍以三條故事線為主,一是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後來結識周迅飾演的方蘭,營救當時滯留在香港的茅盾(郭濤飾演)、鄒韜奮(黃志忠飾演)等文化人,讓他們順利逃回中國內地;二是方蘭與母親(葉德嫻飾演)的母女情;三是霍建華飾演李錦榮,臥底在日本憲兵隊與山口大佐(永瀨正敏飾演)的諜對諜。
1941年,日本攻打香港,英軍投降,自此淪陷3年,這段時期,東江縱隊是香港重要的抗日游擊隊組織,其中營救當時800多位滯留在香港的中國文化名人,逃回中國,作家茅盾後來形容此事,是「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因為這個行動,挽救了這群文化人被迫害的危機,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火種。
電影中也流露了不少文學氣息,連劇中日人山口大佐也醉心中國詩詞,但喜歡是一回事,更要學會尊重,不可任意替代。
《明月幾時有》劇中一段李錦榮與李錦榮的對話,有不少暗示和喻意:
山口:「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是誰的詞?」
李:「蘇東坡的,不過不是何時有,是幾時有。」
山口:「幾和何有什麼不同?」
李:「幾是仄聲,何是平聲,平仄是不同的,中國的古詩詞時要用唱的,如果平仄錯了,就入不了音韻。還有用法也是不同的,有時候可以用幾不可以用何,有時候用何,不可以用幾。」
「幾」和「何」看似相近,都可做疑問詞,但中國詩詞有平仄格律,意指日本強占中國,表面看似成功占領,但卻得不到真正的民心。
不過山口的最後一答也很有意思,他引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感嘆人生苦短,要有所作為,及時行樂),也暗喻日本侵犯要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合理作為。
《明月幾時有》以眾生相的各階層人物來描繪在當時抗戰歷史的驚鴻一瞥,有的小人物僅出現一下,但卻對抗戰做了貢獻。除此,也有人投身抗戰,並非被什麼愛國情操所的激勵,而是掛心自己的親人安危,義無反顧的盡力,劇中原本自私的方蘭母親就是一例,她前後的抗戰行動情感轉變,都繫在女兒方蘭身上。
電影沒有什麼可歌可泣的兒女情懷,沒有罪該萬死的日本軍閥,也沒有槍林彈雨的戰爭搏鬥,這是屬於「許鞍華」式的文藝風格電影,卻也為華人鮮少拍攝香港抗戰故事,做了另一面的陳述。
而拍攝這樣的題材,也不是在為抗戰勝利的歷史留什麼功名,就像劇中最後梁家輝的老兵身影,他參與抗戰,並未大富大貴,他現在只是穿梭城市的計程車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