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設定在一個反烏托邦的社會裡,劇情故事描述如果在45天內找不到「門當戶對」的對象,就會變成動物被流放。而變成什麼動物,是在入住飯店時,如果未來無法配對成功,自己就變成希望的動物模樣(蠻諷刺的,做人相愛要被限制,但不做人後,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動物模樣)。
像男主角大衛(柯林法洛飾演)希望變成的動物是「龍蝦」(電影原片名),為什麼他想變成龍蝦?大衛說,「因為龍蝦活超過一百歲,而且血是藍色的,很有貴族的味道,牠們終其一生都保有性能力。再說我很喜歡海洋。」這裡看得出大衛是有單身利己的意涵。
《單身動物園》最後的結局,是開放式的,沒有答案。但從大衛在劇情中,一路的愛情選擇,不讓人意外的想到他會採利己的選擇,或許他會繼續逃吧。
為何大衛會有這樣的選擇意圖?簡單說,大衛是怕死,遇事只求自保的性格,但怕死並非有罪。
在那反烏托邦的社會裡,單身才被認定有罪,當妻子外遇,他成了單身,帶著變成狗的兄長,入住伴侶飯店,為了不變成動物,他偽裝自己的性格,與一個冷血的女性結婚,不過很快就被識破,於是他展開逃亡。到了森林遇到一群單身的叛逃者組成的反抗軍,只是這群反抗軍和反烏托邦的社會宗旨又相反,禁止人與人的相愛。
可是,大衛的真愛似乎來了,只是發生在不對的團體裡,在這群體裡,他與近視的女子(瑞秋懷茲飾演)相愛,但被領導人(蕾雅瑟杜飾演)發現,於是用很殘忍的手法,逼迫他們兩人分離。
領導人假裝帶近視女子做眼睛治療,卻買通醫師弄瞎她的眼睛,而在那病態的社會規定裡,如果他們兩人要繼續相愛在一起,條件就必須是大衛也要變成瞎子。所以電影最後大衛看著鏡子,拿起刀子,到底刺與不刺?
「愛情」是無法透過限制、約定來制約的,在反烏托邦的社會裡,鼓勵配對卻有條件的限制說;在單身聯盟裡,只能保持單身,禁止人與人的相戀,甚至以敵對式的設計伴侶相愛的關係,都是病態的。
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有感於人人都渴望找到伴侶,但無法如願的單身者,竟會被社會認定是失敗者,為了挑戰這種價值觀,創作了《單身動物園》,為單身者發聲。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