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書」是政府或當權者,為鞏固地位,而實行的思想禁錮。翻開歷史,自古以來就有不少統治者,以此來進行政治目的,中國秦始皇焚書即是鮮明的例子,歐洲則是以二戰的納粹德國,進行純淨的社會文化改造為代表。而台灣近代史,「禁書」更曾是一個不太能言說的名詞。這個台灣禁書的歷史,就從1949年5月19日頒布的《臺灣省戒嚴令》說起。
當時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蔣中正因國共內戰失利,為鞏固台灣政權穩定,消除島內異議的聲音,1953年7月再從《戒嚴法》衍生出《臺灣省戒嚴期間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辦法》,而後又有《出版法》、《出版法施行細則》、《社會教育法》等「禁書」法源來管理人民言論、出版的自由。
「戒嚴時期」禁書的標準是哪些?愛德華接著引述出版人郝明義在2019年6月參與首爾書展「禁書:竹林裡的幽靈」特展,所彙整的10個理由,供你了解:
1.書籍作品有共產思想:如馬克思的著作《共產黨宣言》及《資本論》等。
2.1949後,留在中國的文人作品:如魯迅的《阿Q正傳》、老舍的《駱駝祥子》等。(即是當時左派,未挺國民黨,加入共產黨的作家)
3.在香港或海外,仍與中國有聯繫的作家:如金庸的小說。
4.與「228事件」及台灣日治時期相關的事和人:如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
5.白色恐怖階段:在台灣擁有自由思想的人,以及其他受害者的書,如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和殷海光的著作。
6.得罪蔣中正及蔣經國父子的人:如作家柏楊曾經入獄,柏楊作品有《異域》等都遭查禁,以及後期江南寫的《蔣經國傳》等。
7.叛逆社會體制的人:如李敖的書籍於1970年代被查禁。
8.在台灣有左傾思想的人:如陳映真等人,其作品《將軍族》等台灣鄉土文學作品遭禁。
9.黨外以及民主運動相關的書:這些雜誌和書刊常是查禁的目標,如《台灣政論》、《美麗島》等雜誌。
10.有情色描寫,代表有傷社會風化的書:如張競生的《性史》、郭良蕙的《心鎖》等。
而評斷這些禁書標準的主要情治單位,即是「警備總司令部」,說白話就是白色恐怖時期的國家機器。如果檢視這段歷史,除了言論無法自由外,最令人詬病的就是不時有濫用「文字獄」的問題,有些人無端遭到檢舉,就被羅織入罪,甚至也牽連到無辜的人。這段歷史是台灣的傷痛之一。
2019年9月最受矚目的國片《返校》即是以台灣戒嚴時期「禁書」的白色恐怖為背景,在電影中提到了兩本禁書,一本是泰戈爾的詩集《漂鳥集》,另一本是日本作家文藝評論家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為什麼泰戈爾的詩集在當時會是禁書?原因是泰戈爾是印度民族主義的作家,他支持印度脫離英國獨立,抨擊英國殖民主義統治,反對英國在印度的教育制度,這些帶有政治暗示意圖的背景影響,自然成了被禁的理由。
《苦悶的象徵》一書被禁的原因,除了日本作家因素外,主要是翻譯版本的問題,因譯者是魯迅,所以成了禁書。如對《返校》電影題材有興趣,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