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描述溫斯頓邱吉爾在二戰爆發後,1940年5月10日緊急接任英國首相,並主持戰爭內閣,面對納粹的威脅,歐洲戰場潰敗,近40萬的英法聯軍受困在敦克爾克,他必須以極短的時間,搶救動盪不安的局勢,以及決定敦克爾克撤退、力抗綏靖政策下的姑息主義。
電影主要鎖定邱吉爾在敦克爾克撤退前後,近20天的抉擇心境及演說事蹟,邱吉爾之所以被列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首位(2002年BBC的調查),這20多天,他精彩的演說,至今仍讓英國人難以忘懷,而他當時睿智的決定,鼓舞英國的民心,也改變了世界的命運。
看《最黑暗的時刻》前,建議可閱讀愛德華觀影《敦克爾克大行動》的這篇文章:《敦克爾克大行動》戰敗撤退為何成光榮戰役?你會想了解的真實歷史與觀影重點,如此能更理解邱吉爾在當時面對德軍閃電戰,不得不思考重新部署英軍本土戰力的時空背景。
而電影的開始即前首相張伯倫(羅蘭匹克飾演)下台,原他希望交棒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子爵(史蒂芬迪蘭飾演),他和哈利兩人都偏向談和,但經過黨派協商後,最後決請邱吉爾接任。
之後,電影塑造拉近邱吉爾(蓋瑞歐德曼飾演)的個性、生活,透過打字員(莉莉詹姆斯飾演)的互動,了解他是個性固執、脾氣不好,但急於為國效命,勤於公務的人。蓋瑞歐德曼演出邱吉爾,維妙維肖,十分傳神,加上一些小動作如:愛喝酒、抽雪茄,戴帽子等,與妻子(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飾演)談心談情,都讓邱吉爾貼近於真實而不是被頌德歌功的偉人。
電影邱吉爾的開始,是從在等待接任首相的早上,他起床一刻不得閒的處理公務,新來的打字員被他古怪脾氣嚇走,但隨即一封白金漢宮的信及邱吉爾妻子的安撫,讓她回到工作。接著在獲國王喬治六世(班曼德森飾演)任命後,馬不停蹄的處理戰事及準備做撤退的打算。
當時邱吉爾已65歲,原本他不可能成為首相人選,因為過去的政治主張與各黨曾有過節,加上一戰時,英軍在土耳其加利波利戰役慘敗,帳算在他頭上,之後,又力挺「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的哥哥),使得他臨時接任首相的感覺,就像是個過渡期,被用來處理爛攤子的棋子。而邱吉爾本身也清楚,就像劇中所嘆,已到年老,才有機會處理大事,而年輕有體力時,反不受重用。但他寧戰不降的判斷,挺住壓力、勇於承擔,最後帶領英國走出逆境。
電影非演出邱吉爾的傳記,不過邱吉爾本人的故事,實在精彩。出身貴族世家,年少到過古巴,並成為戰地記者,而後又到南非,採訪第二次布爾戰爭,卻被布爾人俘虜,但又大膽越獄成功(電影有稍微提到這件事)。到了1900年,26歲的他成了下議院最年輕的議員。
邱吉爾的文采和膽識,從年輕就已嶄露。他多本著作,都在當時受到矚目,所以電影中,他在懊惱時,妻子對他鼓勵說,沒人比你更會運用文字。劇中,兩次重要的演說,可看出邱吉爾如何打動人心,他沒有過度使用意象或華麗空虛的詞藻,而是直接訴求,以感性語言表達自己及國家所處的立場,該有的行動來激勵民心。
傾聽民心是重要的,當邱吉爾加萊戰役的策略決定,4000多名弟兄為爭取敦克爾克撤退時間,做了陣亡的犧牲,加上德軍快速攻占比利時,法國也將投降時,美國無法幫忙,主和派施壓簽署和談,邱吉爾在最無助時,劇中喬治六世夜訪他家,給了誠懇的建議,傾聽民意。隔天在地鐵到西敏寺,與民眾面對面,展現他幽默,並與人民站在一起的一面,這一段手法偏向戲劇,但也顯現邱吉爾如何拉近群眾距離,堅定絕不投降的信念。
《最黑暗的時刻》在「發電機計劃」敦克爾克的撤退成功,邱吉爾在國會發表了重要演說,提醒「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將奮戰到底。戰爭結束後,邱吉爾領導的保守黨雖在二戰擁有戰功,但1945年大選,卻敗給提出戰後建設福利國家的工黨,邱吉爾下台。
直到1951年大選,保守黨擊敗工黨,邱吉爾再次出任首相。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是政治人,也是文學家,1953年,邱吉爾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為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