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經典的三部曲:從《Before Sunrise》到《Before Sunset》再到《Before Midnight》!
1995年的《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到《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再到2013年《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橫跨18年的時空,從日出到日落到午夜,三部電影每9年的銜接,從維也納、巴黎、希臘三個城市的旅行,像是一趟接著一趟未完待續的愛的旅程。這三部電影,可說是愛情經典電影的三部曲代表。
看完《愛在午夜希臘時》,感覺希臘應該還不是兩人的終點,如果導演李察林克雷特和演員伊森霍克、茱莉蝶兒還想拍下去的話,因為劇情他們只到人生的中年,正遇到婚姻相處的現實難題。
先前有媒體報導說,茱莉蝶兒希望可以一一直拍下去,直到跟伊森霍克變成像《愛.慕》裡七八十歲的老人一樣,當然有點玩笑成分,但也不無可能。每9年一部續集,這在影史沒有過,電影的手法也很獨特,是小品,也成了經典,罕見只藉著兩人的對話,讓劇情前進。
《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這三部愛情電影中,愛德華最喜歡第一部《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 1995),因為有著青春的浪漫與一見鍾情的相遇。
兩人第一次對話,茱莉蝶兒飾演的席琳對伊森霍克飾演的傑西說,「聽說夫妻到年老時都會慢慢失去聽覺,男人會漸漸失去高音的敏銳力,女人則會失去低音的聽覺……」,(也意味著男女的愛情需要不斷的彼此溝通來磨合互補,即像這部片子一直延續用對話來表達情感、對人生的看法)。在火車到了維也納,伊森霍克說了他今生不悔的話,也決定了他們兩人的未來。
傑西說,「試想如果10~20年後,在妳已婚的光景,妳的婚姻不再像當年那樣充滿熱情,妳開始責備妳老公,妳也開始回想過去的男子,以及假想當初其中一位交往的結果,我就是那其中一位……,妳可以把這一段旅程,當做未來回到現今來檢討曾經可能錯過的東西,這麼做其實對妳和妳將來的丈夫都很有利。妳將來不會因為錯過某些人而責怪他,我也許跟他一樣是個敗類,整個無趣,但妳卻有了正確的決定,沒有一絲遺憾。」就這樣兩人開始了維也納之旅。
《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原本約定6個月再見的感情,卻等了9年,但卻非不期而遇,而是傑西成了作家有意的安排。
場景到了巴黎,《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2004)是三部片中最短促的,特別喜歡最後電影的ending,茱莉蝶兒在漫舞婆娑中收鏡,留下讓人猜測這段9年再重逢的感情,伊森霍克是否會留下的謎。
《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
其實如果在巴黎畫下電影句點也可以,可是導演李察林克雷特似乎不想在《愛在日落巴黎時》作結,因為這兩部都是愛情的美好,有點童話,不是真正的人生,第三部《愛在午夜希臘時》拉回人生的現實層面。
該如何維繫兩人之間長久的愛情,特別有小孩、有了工作的現實考量等人生煩惱問題出現,愛情已經不再只有兩人世界的單純,愛情隨著時間長久,美麗只能熱情減退,愛情還能像當初一樣美好嗎?
最後兩人在大吵後,伊森霍克理直的對茱莉蝶兒說了,「我做這麼多,就只為了想逗妳笑而已。妳如果想要真愛,那這就是了,它並不完美,但這就是了。」男人永遠搞不懂女人的想法,但是愛情卻沒有永遠的童話,卻有著人生的現實與無奈。結局有點惆悵,卻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