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沉默大眾站出來的韓國「六月民主運動」
1987年對韓國現代史來說,是重要的一年,當時總統全斗煥已從光州事件後,軍事獨裁專政了7年,但卻想再延續政權。1月14日,一名大學生朴鍾哲在警員在殘酷偵訊下,遭水刑窒息而死,後來,許多團體奔走,為查明真相,發起抗爭。6月9日,另一名大學生李韓烈在抗爭時被警方的催淚彈傷及後腦,1個多月後,傷重不治。而6月10日至29日,韓國上百萬民眾,接連在各地發起民主抗爭運動,《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最後片尾即真實呈現當時大規模抗爭,悼念大學生李韓烈的歷史畫面。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寫實描述著韓國「六月民主運動」,如果對韓國現代民主演進歷史有興趣,建議可閱讀愛德華這篇:【影評】《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從小人物視角,揭開光州事件的真相 ,因為1980年的「光州事件」是蘊釀1987年「六月民主運動」的重要民主思想基石。
「六月民主運動」成功逼退了全斗煥下台,雖然他扶植的盧泰愚,在12月總統改選中當選,卻也是韓國人民首次選出的民選總統,這對韓國民主發展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電影還原了在民主黎明前夕的黑暗時刻,故事從刑求失手說起,而牽扯的是那時以反共為名,無限上綱,藉由抓共諜為名,來打擊異己的手段。
南營洞調查處的便衣警察是全斗煥的爪牙,仗著反共捉共諜的名號,行使特權非法偵訊刑求,結果失手溺斃了大學生朴鍾喆。在記者會上,調查處處長朴處元(金允錫飾演),若無其事的辯解說,「只拍了一下桌子,那孩子就死了」,沒有證據的言論,引起公憤。
接著警方快速火化,毀屍滅跡,抹殺了真相。而真相的正義該如何還一個大學生之死的公道?電影有脈絡的安排,從檢察官崔桓(河正宇飾演,河正宇在2017年,可以說是韓國電影的戲霸,《與神同行》與這部電影在年底發行都大賣),穿針引線的連結記者、透過媒體報導,再加上法醫、典獄長不再受制於體制的壓迫,勇敢站出指證,讓大學生之死的事實,能夠真相大白。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另一條線即是以女大學新生妍熙(金泰梨飾演)為故事發展的重心,她代表的是在體制內不想惹事的一群人。她從小就對政治厭惡,覺得搞革命只會家破人亡,因為她就是光州事件下的受難家屬,父親在那次民主運動走了,沒有父親的她,從小與母親相依,而小舅獄警韓炳龍(柳海真飾演),則一直堅信姊夫的理念,為民主奮鬥,才能帶來生活的自由與光明。
他是地下組織遭政府通緝的金正南(薛耿求飾演)重要的情報員,提供並策反獄中具有影響力的反全斗煥分子。他擔心各路口查哨,便衣臨檢,不時請妍熙送密信給金正南,但後來東窗事發,妍熙與母親為了營救他,反被暴行施壓。
電影巧妙的運用「鞋子」,串起了妍熙對民主運動的情感轉變。原來,在新生時,她遇到了學運領袖李韓烈(姜棟元飾演),為躲避警察追捕,妍熙莫名被誤為抗議學生,兩人一起逃亡,那時李韓烈掉了一隻鞋子,恰巧躲進一家鞋店,妍熙掏錢買了一雙球鞋,借給了李韓烈。
而後進校時,李韓烈也就讀同所大學,藉以漫畫社,私下宣傳民主運動召募新生,妍熙的好友對李韓烈有好印象,而妍熙以為李韓烈認識她,指著腳下的球鞋,但李韓烈刻意避開話題,說是便宜的鞋(李韓烈的這個舉動,有點意味著在革命下,棄小愛抱大愛的想法,有些捨兒女私情的舉動)。而後在放映室,播放光州事件影像,妍熙氣哭離去,她不解為何要做這些行為,傷害周圍仍深愛他們的人。
到了妍熙為救小舅,被便衣暴行丟棄荒野,在大雨中,她掉了鞋,採著泥濘,打了公共電話,李韓烈前來,還了她一雙新鞋,這雙鞋,當妍熙穿下,她感受到李韓烈的情,也感受到了「沒有人是局外人」的痛。最讓她痛的是,當她看到報紙的頭條,李韓烈掉了鞋的照片,為了抗爭而犧牲,她忍不住自己的壓抑,也不願再當無聲的人,決定走入人群,為民主抗爭。鞋子,穿在腳下,代表著是一種「行動」的力量。
妍熙的改變,就像沉默的大眾,給了獨裁政權的最後一擊,民主需要熱血,需要眾人之力,雖然一開始無法產生多大的變化,但眾人集結,團結的勇氣匯集,終有機會能夠轉變,「六月民主運動」就是這樣成功的。
而成功的一大關鍵,確實與年輕的大學生犧牲,激發眾人的憤慨有關。為什麼民主運動,大學生無法缺席?在世界各國民主化運動中,學運都成了重要力量?大學生也無法置身事外?因為大學生是即將步入社會的知識份子,在歷史變革的洪流,自然不可能缺席;因為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樑,有改變社會的責任,不能缺席歷史改變的重要時刻。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