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先在紐約影展首映,結果評價未如預期。愛德華觀影後覺得李安還是李安,很有自己的人文與意境,這部電影不是商業娛樂片,也非戰爭片。電影的結尾有力,帶點魔幻寫實味,透過已逝班長施洛姆(馮迪索飾)與比利林恩(喬歐文飾)的對話,再次讓比利林恩認定自己軍人的角色、天職與同袍兄弟的愛,這也促成他最後陷入兩個世界(回到美國或再回伊拉克戰場)擺渡中的重要思考決定。
不知是專注於3D的關係,還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劇情,故事性比較少,所以感受不到太多戲劇性的推進與高潮轉折,尤其是伊拉克戰場上的那部分,如果原先有預期想看戰爭片的心理,可能會很失望。不過劇中那段「B班兄弟」參與美式足球中場表演的秀,拍得很精彩。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B班兄弟」臨時被告知中場要登場表演,一群兄弟不知如何應對時,比利安撫大家,告訴同袍不用緊張,把「體育場當戰場」就對了。電影聚焦的場景確實是在體育場上,片中大部分的時間停留在美式足球場上,當天從頭到尾,這群大兵們所遇到的事,看似榮耀卻是莫名的諷刺,即是在體育場上的煙火與戰場上的槍火對比。
李安在這部電影中,不斷插敘對比的手法,描述比利林恩所承受的心境,一下子倒敘在過去的戰場,一下子又回到現實歌舞昇平的世界。比利其實只是一個19歲的大男孩,他的從軍理由很簡單,他的姊姊(克莉絲汀史都華飾)不幸遭遇車禍、身體重傷、毀容,被未婚夫拋棄,他憤而去恐嚇男方,為姊姊抱不平,比利是有正義的男孩,他愛護自己的姊姊,與姊姊情感相當深厚,因為惹事,加上父親的要求,於是從軍,劇中也有暗諷著,從軍其實不是因為有多大的愛國情操,而是許多不得已,包括為了有好的收入,或是逃避一些江湖麻煩事。
而上戰場的比利,在伊拉克一次與「聖戰士」作戰中,為了營救班長,奮勇殺敵的畫面被戰地記者留下的攝影機捕捉到,美國當局借此開始宣傳愛國教育,把他們捧為英雄。
如果常看一些美國體育節目,會發現美國常在美式足球的中場表演活動、或是職業棒球的表演活動,安排軍人到現場接受民眾致意表揚。而這個過程到底是好?是壞?該有什麼思考?《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重點就落在這裡,到底這種表揚的意義是一種致意,還是對這群遭遇戰爭的軍人,心理的折磨。
更諷刺的安排是邀請他們參與這場活動的球團老闆諾姆(史提夫馬丁飾),看似滿口愛國心的他,事實是金錢遊戲的操控者,他的愛國心應是建築在金錢的利益上,原本他想要投資「B班兄弟」在戰場上的故事,拍成電影,他認為可以歌頌。
而製作人(克里斯塔克飾)來斡旋與「B班兄弟」談拍攝版權,結果原本一開始從製作人口中,每人可分到10萬美金的酬勞到最後每人只能得到5500美元的費用,製作人與大衛戴姆軍士(蓋瑞特荷德倫飾)談到好萊塢拍電影的現實,談到「B班兄弟」很快就會被淡忘的題材,這些理由讓代表「B班兄弟」談判的大衛與比利傻眼。
最後結局,老闆諾姆自己來遊說,告訴他們「有總比沒有好」,充滿著愛國心是可用金錢數字來衡量,老闆口口聲聲跟比利曉以大義,其實還是考慮到鈔票,甚至語帶威脅「你的故事不再屬於你」,不過比利拒絕了老闆的要求,他正義的說出想法,在伊拉克的世界和這裡不同,老闆的思考比起「聖戰士」更不值得一提。
比利原本在球場中,有猶豫過是否還要再回伊拉克,他可以選擇做合法「逃兵」,姊姊找了醫師安排,他與姊姊有難捨的親情,而他也在球場邂逅了愛戀的情人,這些都足以拉扯他回到現實世界的理由,他大可以為親情和愛情,離開那個隨時都可能犧牲的伊拉克戰場,但是什麼原因讓他捨棄了親情和愛情?因為他慢慢認清自己軍人的身分,他不能割捨同袍的義氣,他理解軍人的歸屬地是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