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他鄉》(Brooklyn)電影改編自作家科爾姆托賓2009年的小說《布魯克林》,故事劇情的時空背景是1950年代的愛爾蘭,因物資貧瘠,缺少工作機會,不少年輕人選擇到外地討生活,當時美國經濟起飛,成了不少愛爾蘭人的首選,不少人懷著美國夢到美國打拚。
故事裡年輕的女孩艾莉絲(瑟夏羅南飾演)即從愛爾蘭到紐約布魯克林工作生活,初期她無法適應布魯克林的生活環境,思鄉的情緒讓她工作不時帶著愁容,在一場舞會認識義大利裔年輕男子托尼(艾莫瑞柯恩飾演)後,產生情愫,就在兩人熱戀時,家鄉傳來姊姊因病離世的噩耗,使她不得不暫時離開紐約,回去陪伴孤身一人的母親,在離開紐約前,她和托尼祕婚。回到了愛爾蘭,母親當然希望她留下,家鄉有一個條件不錯的男子吉姆(多姆納爾格里森飾演)也對她有好感,面對家鄉的情與異鄉的愛,艾莉絲陷入掙扎,她該如何選擇?
《愛在他鄉》電影相關的趣聞是飾演艾莉絲的女主角瑟夏羅南,本身是愛爾蘭裔,她出生在紐約,父母是愛爾蘭人,在她3歲時,舉家搬回愛爾蘭,和故事中艾莉絲走的是相反方向,艾莉絲從愛爾蘭到布魯克林再回到愛爾蘭,最後再選擇了布魯克林。
電影的劇情討論到了一個家的歸屬感問題,尤其到外地打拚的女性,當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後,面對原生家庭的牽絆,或許心中會浮起「究竟自己屬於哪裡?又屬於誰? 」的選擇。選擇自己的歸屬,是每個到外打拚的遊子都會遇到人生抉擇,如果選擇了一種,未來的人生就會和另一個人生告別。
以電影中的艾莉絲為例,當她再回到愛爾蘭時,看似有機會留在家鄉愛爾蘭定居,因為選擇在愛爾蘭可照顧母親,追求者吉姆的條件也不差,如果留在愛爾蘭,生活也無憂。但艾莉絲猶豫,心裡仍有部分是嚮往紐約的,除了托尼的因素,還有一個因素是家鄉無法取代的,那就是紐約給艾莉絲更多的空間和新潮的吸引力,對照最後家鄉的流言八卦和保守思維,自然已無法壓抑艾莉絲想回紐約的心。
《愛在他鄉》艾莉絲象徵著女性的自主,不再受傳統原生家庭的包袱,她可以選擇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電影最後有一個巧妙的安排,當艾莉絲在回程紐約的船上,遇到一個獨身青澀的女孩,彷彿看見當年離開家鄉的自己,女孩是嚮往紐約的,當初艾莉絲的夢想也是如此,她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提醒女孩要注意的事項。而她自己,現在和未來,已把夢想實際深根在布魯克林,布魯克林成了她「家」的歸屬。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