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亞瑟:王者之劍》:天命變使命,亞瑟王多了街頭智慧!
《亞瑟:王者之劍》(King Arthur: Legend of the Sword)又是一部完全屬於蓋瑞奇風格的電影,即使「亞瑟王」、「石中劍」這些故事題材已被不少電影、戲劇翻拍,傳奇、小說也都流傳各地,蓋瑞奇就是有本事將故事說得不一樣,說得更有趣味。
蓋瑞奇的不一樣,不是像一些編劇或導演把整個故事的元素和精神都抽離拉掉,變成一個與原著脫離的故事,也不是亂惡搞,他是用畫面、剪接、倒敘、插敘的手法,再注入一些角色性格變化,讓故事更好看,更有戲劇性,當然有些影迷不一定會接受他這樣的風格,有時快速的剪輯,一不留意,就會搞不清蓋瑞奇想表達什麼。
愛德華很欣賞有自己風格的導演,蓋瑞奇就是其一,當年(1999年)天后瑪丹娜就是喜歡他的才情。這位英國出身的導演,從小患有閱讀障礙,15歲讀到中學時就輟學,他未受過正規的電影教育,25歲(1993年)那年,在一家電影公司,當了兩年的小弟,就摸索自通,開始接拍廣告。
好了簡述蓋瑞奇的故事,是不是覺得蓋瑞奇過去的電影《兩根槍管》(1998年)、《偷搶拐騙》(2000年) ,甚至優雅的《福爾摩斯》、時尚的《紳士密令》都帶有些草根、鄉土小混混的特色,甚至故事中的主角都有一些耍無賴的特質,或許就和他的成長背景有關。
《亞瑟:王者之劍》這個舊故事,就做了蓋瑞奇式的調整,所以不只設定亞瑟王流浪在民間,更讓他從小生長在妓院,在街頭打混,只要看過《偷拐搶騙》的影迷,會覺得《亞瑟:王者之劍》的前半部很像《偷拐搶騙》的敘事。
但蓋瑞奇仍舊有本事,保有他的獨特,再造一個新的玩味,喜歡他的影迷,會被他的電影獨特性吸引著迷。
這次《亞瑟:王者之劍》多了一個奇幻魔法的元素,特效比例增加不少,蓋瑞奇也玩得很開,很多幕從高空遠景、全景拍攝,尤其有一段亞瑟與伙伴突襲叔叔沃帝根的城鎮街頭巷戰,拍得很像打電玩,十分有趣。
除此,因為將亞瑟設定成長在街頭的小混混,所以為亞瑟加了不少磨練和歷練,亞瑟的傳說,能拔取石中劍,不只是天命,更有人性。以蓋瑞奇的角度,是天命變成使命的心境過程,亞瑟需要有更多承擔的勇氣和理由。
他是一個凡人,沒有準備要扛下反抗暴君的重責大任,他甚至也不認自己有能力接下,但被迫接受天命而成為英雄。他生長在民間,比王公貴族更拉得下身段,提得起放得下,有義氣有擔當,更有策略的街頭智慧,像他在部局如何攻打沃帝根時,想法就不是與貴族率領大軍的攻法,而是擅用突襲及打游擊的方式,破壞敵軍的把守。
《亞瑟:王者之劍》在演員上,查理漢納飾演亞瑟,帶點痞樣和霸氣的演出,已不是《環太平洋》魯莽失意小伙子的演技,這部電影讓他展現更多魅力,而與他相對的反派,則是裘德洛飾演的沃帝根,他的野心使壞,促使亞瑟一步步燃起復仇雄心。
另外阿斯特麗德飾演的女魔法師,繼承傳說的梅林,電影中輔佐亞瑟,是讓亞瑟在不少戰局能成功的最大助力。而客串演出的貝克漢,在石中劍一段,也有一些台詞和表情露臉,不過不曉得為什麼,他刻意壓低的磁性嗓音,一出場,愛德華覺得有點滑稽,或許就像上映前,蓋瑞奇宣傳時說的,具有明星特質的貝克漢在劇中能增加一些樂趣。
《亞瑟:王者之劍》一開場,敘述一個人類與魔法師相處的世界。艾瑞克巴納飾演的烏瑟王從戰勝魔法師到遇刺遇害,有一些橋段未說明,但不用擔心,這就是蓋瑞奇說故事的方式,他從不完整講完一段故事,而是倒敘、插敘,一再補充到拼圖完整。就像劇中亞瑟在說與維京人談判的過程,形容「說一個故事常打斷」,一再重來插敘,最後推出故事的關鍵點,這就是蓋瑞奇在玩說故事。
而最後的結局,再融入「圓桌武士」的傳說,《亞瑟:王者之劍》把亞瑟王前半生的故事及大事都銜接了。
導演蓋瑞奇玩說故事,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用畫面來說,完全沒有旁白,只有快節奏的配樂和剪接,這一樣是他在玩故事接龍。《亞瑟:王者之劍》因為有他新的故事說法,變成更有趣的傳奇,當然也挑戰了過去亞瑟王高高在上的形象了。